最近才把那时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系列看到第6本,那时这本书正火的时候没有看,现在又想起来,零零碎碎才看,但不知道为什么,说不出来的喜悦感,看这本书几乎成为我睡前最开心的时刻。不知道人们是怎么样定义一本好书的,读完发人深省吗,或者是读完让人获得某项技能了,亦或是像我一样,觉得通俗易懂,乐趣无穷就好。
一、晦涩和深度无关
当我小时候第一次知道晦涩这个词的时候,我就觉得很晦涩。很多人文字晦涩,生僻词跌出,逻辑曲折,读完之后会让人觉得压抑难懂,走这个文风路线的在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反而会受到很多读者的追捧,原因也很简单,一般人看不懂,有些词汇必须要通过查词典来深刻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一旦查清楚顿时觉得用法精妙,然后把看不懂当做是高深。而这一类文字,只要稍一推敲或者最后有恍然大悟之感,大多是你被文字游戏所欺骗,原因也很简单,结论是简单明了的,前面无论如何大费周章的折磨读者的神经,结论简单就证明无需赘述也可以得到结论,那么何必用晦涩语言来做这些呢?
二、性、赌、毒与深刻无关
大师级的人物春上、莫言,包括很多伟大作品,大导演,都会涉及性、毒、赌的题材,但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已。无疑,作品中一个人物性格的刻画需要多方面来表现,而性、赌、毒是人类公认的弱点,是人类最难以克制的贪欲和本性之一,也是最容易放大人性特质的元素,正是因为这样,大师们运用这些元素将原本就具有的人类属性加以放大,让沦陷有了具体出口,而这些并不会抹去原有的人物性质,只是深化了人性而已。但是,性、赌、毒的滥用现在已经开始潮流成风,没有底线和铺垫,不管人物本身属性如何,先来上一段香艳和白粉,把自己塑造成饱经沉浮,经历过沧海桑田的老江湖,然后最后却无法给与一个合乎逻辑的结局。我忽然想到小四的《小时代》,顾里为了让大家远离自己,就去和席城上床,然后用这个事情撕裂整个关系网,想来这个设计的确也算精巧,一举多得,但是回头想想,这根本是不符合逻辑的一笔,顾里是大门庭出生,如果用这种方式撕裂,她还是顾里吗?自贱自己就能预测到结果吗,而自贱真的符合顾里性格吗?而矛盾点的爆发是否不合乎最后的结局?相信很多人看了都会有生涩感,原因也很简单,就算再分裂的人物性格,必定都会保留其特质,如果没有保留或者偏离了,人们就会觉得逻辑不连贯,而有些关乎性、赌、毒的桥段只能是拉低这部作品的品味。
三、读下去也许是最重要的属性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把正在读的书半途而废,而我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有很多书我都没有读完,读到不到二分之一就把书送回的情况屡见不鲜,原因也很简单,想不起来再看。同样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本书你总想看它,读第一遍的时候你想尽快读完它,或者舍不得太快读完它,读完了还想再读一遍,或许也有人有这种感受吧。回头想想,伟大的作品都有这个特点,一步步引人入胜,让人久读不厌,念念不忘,这才是读者对于作者的最高赞赏吧。
好书大都不是晦涩难懂的,也不是香艳浮躁的,往往那些平实而深厚的文字功底里却最见真章。能读下去一本书,内心获得满足,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