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后面两天,看到导览时间表,去实地听了两回。
捋了一下,基本是按照上海博物馆玺印馆展品布置的路线,来组织讲座或导览。读孙慰祖先生的《中国玺印篆刻通史》,也是这个顺序,和其他篆刻类的书籍颇有不同。有上博特点,一脉相承。
孙先生,在几个纪录片见到。前者是《西泠印社》的纪录片,后一个是韩天衡先生的早年记录短片,孙先生是编剧之一,字幕别出心裁用了印章,精。
孙慰祖先生 1.png 孙慰祖先生 2.png到底是实地实物,眼见和讲座有很大的不同,脑补的尺寸相距甚远。比如楚国货币的金板,看幻灯片大到壕,实物也就一厘米见方, 财迷心窍了。
大致了解了导览的流程。即便是工作日,听讲观众依然不少。全程跟随的,占绝大多数,有不错的互动。
玺印馆相对较小,导览讲解略半小时,比青铜瓷器馆的一小时,减半了。但历史长度相同,所以浓缩度高,缘起讲到现代,记录到的27件,猜测安排在三十件左右,可能跟漏了些,或者没有完全听清。密度很高,一分钟连展品带相关历史,无论是记忆还是口齿,都很棒。
讲解.jpg如前所述,导览顺序和培训讲座、孙老师的著作一致,所以记录大致以导览物品为主,补充些理解的讲座内容,以及孙先生著作的心得。三结合下来,也理清了思路,不当之处和错漏,依然请师友多指教。
1 西周 火纹玺
玺印是一种特殊化的印模,早期出现在陶器制作过程中,代表身份和信用,东西方共通。功能尚不能完全确定,但符合印章形制。这种火纹也出现在青铜器和玉器上,相当遒劲。和明清瓷器的底款同源,一脉相承。
西周 火纹玺.jpg2 带钩印
早期印章使用和现在不同,印在泥上,所以白文居多,这样文字凸出于泥面,立体清晰。又因为随身佩戴,所以比较小,带有鼻钮。影视作品中的硕大无比,应该是从戏曲脱胎而来,艺术舞台放大道具,导致传讹。带钩玉器和青铜器多见,相当于现在的皮带头。底部刻印真是一种巧思,以前买过一个戒指,戒面刻了名章,构思异曲同工,装饰实用两相宜。
带勾印.jpg陶片
封泥.jpg不过燕系的印章却是朱文白文都不少,虽然小到1cm左右,但刻画精细。现代公章一般都是朱文,盖在纸上清晰明了,方便辨识。
燕系.jpg3 烙印玺
用于家畜等私有财产的烙印工具,烙印需烧烫,中空是插入木棍便于手持。《水浒》中常提到“刺配”,是一种古代刑罚。在犯人面部刺字,发配边远地区。
烙印玺.jpg4 楚国货币
也是早期玺印的功用之一。因为隔着玻璃,没办法放参照物,看到下方有数字标号,一起可以看出大小了。此外,除了陶器款识,牲畜烙印,货币功能外,封泥,以官印或私印封检文书,是后来的主要用途。绳结加泥并打上印章,不仅显示名款,还有保密封存的作用。明清以前出土普遍被认为是印模,到清代中期才经过考古验证明白真实功能。可见古人很多秘密,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楚 金板 货币.jpg5 春安君 战国 晋
早期玉印,覆斗钮,字形变化规矩和谐。玉器硬度高不吃刀,直接刻画较少,传统铊机痕迹特点明显,如笔画尖起尖收。以前看总感觉哪里熟,这次细想才明白大概当作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了。不过商周用玉,显然也是帝王之家。玺这个字,早期并非从玉,毕竟玉制非常少。现代通
春安君 覆斗印.jpg 春安君 覆斗印 印文.jpg另一枚晋系白文"匈奴相邦",应该是三国分晋后,赵国赐给匈奴的,对研究战国时代匈奴与中原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此处两个知识,晋国并非现山西,三分后大约韩在山西,魏在河南,赵在河北。相邦即汉以后的相国,避讳“刘邦”而改。
晋系印文书法与铸造工艺较高,朱文为主,笔画细劲,表面常呈“白漆古”,文字空腔深,工艺显然较为成熟。
晋 玉印 匈奴相邦.jpg 晋 玉印 匈奴相邦 印文.jpg6 齐国 凸榫
很明显凸出了一块,白文官玺印面铸出凸榫,是该地特有形式。用途而言说法不一,暂无定论。有说是成对(凸和凹)使用,也有封泥后便于取下之说。文字粗犷浑朴。
齐系凸隼.jpg 齐系凸隼 印文.jpg7 楚国 三合玺
文化颇受中原排挤,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玺印形制多变,文字结构奇逸。三合玺将合符与玺印结合,榫卯结构,分别执掌,同用才具备效力,很严密的凭信方式。【印面这张图,来源于上博的小程序导览。有趣的是,当时拍照印面文字解释时捎带了小程序二维码,回来好奇扫了下,还能听。在馆外学习,印面比在馆内看得清楚。】
三合玺.jpg 三合玺 印面.jpg8 秦汉
玺印无论是形制,还是使用,都进入规范时期。秦印又分两个阶段,统一之前的秦系和之后,享国较短,也就合称秦汉。早期一枚广平君印,很典型的十字界栏分开。另外就是字序,横竖排列相对随意。
广平君印.jpg长安君印,听讲座只记了个名字,chenjiao。整理时查了下,原来是“成蟜”,战国末年秦国公子,秦王政(秦始皇)之弟,后在屯留叛秦降赵,史称“成蟜之乱”,印章比较罕见地随葬了。相对而言,彼时出土留存印章不多,原因是人走公章还得用,另外换朝代按常理销毁也是官场操作。到是封泥,留存下来不少。
长安君印.jpg顺带提到了绶带,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后用来拴勋章。图中应该非原出土了毕竟丝织品很难留存。后世影视剧中民国军阀多斜跨,现在感觉可以参考礼仪小姐那斜跨的一条,再就是南美的球队秋衣也有类似的斜跨贯穿图样。
绶带.jpg这里要插入另一个系列,巴蜀,大概也是前段比较火的三星堆直播所处的区域,多图形玺,比较原始古朴。未见文字,包括现在发现的所有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都没有文字。从所处位置看,在秦国后院,估计在形成文字之前,已经被秦打扫了……
巴蜀 图形玺.jpg9 汉印
缪篆(mou zhuan)成为主流印章书体,这个术语听得稀里糊涂,一是读音,二是和摹印篆混用。其实是一码事情,王莽六书之一。平方匀整,由小篆的圆匀变为屈曲。汉印的字体,缪篆是主体,占了绝大多数;鸟虫书只用于少数印章;隶书仅见于陪葬用的石印。
汉印 缪篆.jpg龟钮,龟腹有纹,背有甲,可以肖形谐音为文武双传,四灵中的玄武,也是龟蛇合体。
10 新莽
很特殊的一时期,王莽力图恢复礼制,又有不少创新。不少匪夷所思的行为,玩笑说这哥们简直是现代穿越过去的。从玺印上说,不仅形状,文字上有创造,铸造也十分精美。
新莽 高背 龟钮.jpg11 规范
秦汉统一后,玺印也有了相应的规范,皇帝皇后用玉,称玺,螭虎钮;诸侯王王后用金,也称玺,但是龟钮,以下官吏用银、铜,称印、章等,官印形制也反映了社会等级秩序。用了孙先生书中一个图,现在拍卖中被热捧的清代皇家用印,方正的这种字体,早有样板。
西汉 皇后之玺.jpg12 泉钮
相对特殊的印纽,印纽是古钱(泉)的形状。但具体介绍网上很少。这个形制的印纽,有几个类似的,仍以上博这枚最为规整精美。左边不知道如何称呼了,很像烙印钮的变形。
泉钮.jpg13 两汉玉印
除了官印系统外,私印还是可以用玉器的。讲座举了个很生动的例子,作为当时非常珍贵的材料和田玉,使用者非富即贵,就像亿万豪宅不会请马路游击队装修,所以这类私印往往刻印极精,也是形成秦汉玺印文化高峰的原因之一。
另外,良材不雕,玉料本身难得,就舍不得去掉边角或者镂空,圆整浑朴的覆斗形状就是最佳选择。多次在这些玉印前流连,即便放在现代,把方形做得如此有味道,比例和工手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覆斗本身也是丰收富足的寓意。
汉 玉印 4.jpg 汉 玉印 3.jpg14 封泥文物
如前所述,官印由于朝代更替,销毁多数,毕竟是前朝残留的物件。而且等级越高,留下的越少,比如龟钮玉印。能够留下的,大多已经不是当年具体使用的官印。不过遗存的封泥,依然可以看出文字之美,铸造之精,令人感慨!
秦汉 封泥.jpg河间王玺遗存封泥两枚,另一枚在东京。上图官网介绍:“封泥是西汉钤印封物留下的遗迹,河间王刘辟疆为汉初分封的同姓诸侯王。汉代帝、后、诸侯王印文自名为“玺”,这件封泥保存了西汉王玺的印文风貌。”
河间王玺.jpg15 驼钮
到这里导览大约讲解了20分钟,从安排看,果然是历史居多。具体玺印则穿插其间,从整个半小时安排看,留给另一个高峰明清时期的时间,真的不多。
少数民族多用驼印,也是地方特色。晋归义氐王这枚金印翻了几本书,每本颜色都不一样。讲座老师说,前后几年在上博现场看的,颜色也不太一样,现在要亮,不知是否保养的功劳?拍了一张,和孙先生书中对照,果然亮、红。也许和灯光系统的进步,也有关系?
三国两晋时期,连年战乱,中原势力市场要借助游牧民族的兵源,许愿封王都是常见操作。不过色红,显然纯度差点意思。此处举例曹操推心置腹给吕布,国家实在没钱,我自个儿掏钱给你发了个纯金的……
晋归义氐王.jpg16 南北朝
然后就开始……礼崩乐坏,这个词语原本用于春秋战国,不过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十六国也合适。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龟钮头首翘起甚至到四肢撑起。做笔记的时候,旁边两个女生都在说,可见从前一个橱窗过渡下来,还是很明显的变化。
主政权微信丧失,地方势力自然崛起。就印玺而言有两种情况,材质上,中央没钱,原本是金印改成鎏金。后来说狗尾续貂,其实也来源于这个时期,官员制服中帽子的装饰不够用了,只好用其他凑活;地方膨胀,发下来的铜印私自鎏金…… 过度包装。形状方面,从顺服到不羁到自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1137558337.jpg 南北朝 站起.jpg西魏的武烈将军印,从书法看,不篆不隶,显然是个过渡阶段。也表达了另一个信息,战时应急,临时刻制,所以印台相对较高,这样即便刻错,也可以磨去重来。也是后世“急就章”的来历。
武烈将军印.jpg17 唐宋官印
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官印大了,而且朱文为主,因为官印一改随身携带的惯例,成为专人管理的 机构印章,而且对于纸质公文来说,朱文显然更清晰更容易辨识。
唐印.jpg另外,九叠篆的使用避免了印面的空,但由于印文的难以辨识,有时会导致钤印方向错误甚至颠倒,所以早期边款,指示钤印方向的文字开始出现。
1137558413.jpg 1137558417.jpg九叠篆相当内卷,卷到少数民族的印玺,成了天书,比如元和西夏……
元 九叠篆.jpg18 明清官印
彻底程式化,和兴起的文人印玺分道扬镳。这枚印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除了造型太萌之外,讲座安排中的包袱贯口,显然是一个精彩的结尾。查了下,网上文字安排,实在不如贯口精彩,不过听了两遍,还是记录不下来,作罢。
“世袭区分为世袭罔替和普通世袭。前者的意思是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者承袭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后者的意思是世袭次数有限、而且每承袭一次,承袭者只能承袭较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清朝世袭罔替的爵位主要为铁帽子王,其余爵位从世袭递降,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辅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多罗定郡王印 1.jpg讲座之后,隔两日听了现场导览,本以为整理文字很快,不料又是忙又是忘,拖了两周。印和印文分离,数量又庞杂,拍照错乱,整理起来有点收尾不顾。不过,整理一遍,也就过了下历史沿革,比起单纯看书进了一步。
按照讲座分两个部分,把导览也分割为上下,便于回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