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到一篇介绍珍藏于陕西咸阳博物馆“天元皇太后玺”金印的文章,此玺是史上最早的皇太后金质印玺,是从秦汉阴文铸造官印转向隋唐阳文蟠条官印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在印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本人对印章没什么研究,非常好奇什么叫“阴文”、“阳文”。
上网问度娘和搜狗,方知阴文和阳文,是印章的专用词。
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阳文凸起的花纹。采用模印、刀刻、笔堆等方法,使得花纹高出器物平面谓阳文。阳文的花纹,用手可触及,钤盖在纸上后印文成白地红字的,又称“朱文”。
阴文凹入的花纹。采用模印或刻划的方法,形成低于器物平面的花纹称阴文,也称“阴识”,钤盖在纸上后印文成红底白字的,又称“白文”。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采用印章形式表现主题,使用的就是红底白字,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12680/1e35ab7faee3a49a.jpg)
在秦朝之前,印章都称为“玺”;到了秦朝,规定皇帝用的为“玺”,其他人的只能叫“印”,或者“章”。古代使用印章,并不像现在这样蘸上印泥按在纸上。因为那时人们封存物件或递送物件,如果单用绳子扎住,难免被人偷拆,所以在绳结上封一泥块,把印章盖在泥块上,别人就不能拆动了。这种泥块叫做“封泥”,用来封存财物、文书等,秦汉以来,流行的方形官印多为阴文。隋统一中国后,将官印定型为统一的阳文(朱文)。
而将印章蘸上印泥盖在绢面或纸面,那是南北朝时候才开始的,这种用法一直保持到现在。现在的公章和私章,基本都是阳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12680/4df2a05be39b037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12680/12d1213ae9536fd2.jpg)
“天元皇太后”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阿史那氏,据说,周武帝为迎娶这位皇后颇费了一番周折。周武帝死后,阿史那皇后的称号不断升格,被周宣帝尊称为皇太后,大成元年(579)二月又改为天元皇太后,次年二月,又被尊称为天元上皇太后。宣帝死后,阿史那皇后被周静帝尊称为太皇太后。隋开皇二年(582),阿史那皇后去世,年仅32岁,附葬于孝陵。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12680/7679bffa3d0dbfdc.jpg)
以前读书只为消遣,细节部分粗心大意一带而过,造成很多知识盲点,“处处留心皆学问”,古人说的确实有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