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我列名于言语科。前面我们讲过,孔子说过一句话:“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羽。”子羽是澹台灭明,长得很丑,孔子便认为这个学生没什么好处,后来却发现他表现不错;而第二句话说的就是宰我,如果一个人话说得很好听就认为他是一个人才,那你恐怕就看错了。
宰我就是一个口才特别好的人。在言语科,宰我排第一,子贡排第二。孔子并不赞成一个人口才太好,更强调要有仁德,但宰我就是很聪明,以至于他说出来的话受到孔子高度的注意。
宰我大概常常听老师谈到要做一个仁者,要行仁。宰我不太懂,因为孔子是第一个把仁的观念充分加以运用,并把它当作人生目标的人。所以宰我有一次故意问:“老师,假设有一个仁者别人告诉他,井中有仁可取,他会不会跳下去呢?”他很聪明,故意提这的问题。孔子就不太高兴了,说:“对一个君子来说可以让他过去,却不能让他跳井;你可以欺骗他井中有仁可取,却不能赖他分辨不了道理。怎么可以把君子看得这么笨呢?”宰我问的是仁者,孔子回答的是君子。而君子是仁智并用、仁智并举的。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宰我不但缺乏诚意,而且他提的问题是故意设个陷阱来嘲笑人家。孔子自然对他不满意。
宰我后来去做官了,有一次鲁哀公就问他,什么是“社”字。社代表土地神,古代建邦立国都要立社,以其都城地区合适的树木为社主。情形大概是:社主所在之地有树,有树所制成的牌位,也有祭把的庙。宰我怎么回答?他就卖弄了一下他的知识,说:“夏朝人用松树,商朝人用柏树,我们周朝人用栗树。”他接着说了一句“使民战栗”。像这些树都有它的含义,如夏朝为什么用松树?因为夏朝还是比较原始的时代,对老百姓宽松。商朝人用柏树,柏代表博大,也代表不要太严格要求。到周朝用栗树,是让老百姓战栗。他说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那时鲁国四分,宰我的意思是希望鲁哀公效仿周朝,用武力把这个国家统一起来。
孔子听了之后不太高兴、他讲了三句话:“成事不说,遂事不谏,住不。”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说了,已经做成的事不能再劝阻了,都是过去的事,又何必去追究呢?孔子不希望宰我总和国君讲一些这样的话,暗示国君用武力与可怕的手段来震百姓。由此可见,宰我的学问是不错,我们不能说他没有学问,但是这种回答国君的方式,反而会造成负面的效果。
从上面的三句话可以看出来,孔子对宰我多有意见,他一出场就被老师骂,可以说是一个有名的反面教材。但宰我是一个历害的辩论高手,我们如果学会了他的辩论技巧,那么在与别人讨论问题时,肯定很有帮助。上述的最后一句也是最重要的,使我们有机会把孔子的思想从头开始再检验一遍。
孔子的学生们各有特色,而他们的特色就好像钻石不同的面一样,都闪耀出整个钻石的光华。表面上,宰我在《论语》中每次出来都被孔子教训,但是由此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深刻的启发。所以,宰我的贡献非常值得我们肯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