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是列名于文学课的学生,他跟子游一样,是孔子周游列国时所收的学生,那么他有什么地方可以让我们学习呢?我们要向他学习的是如何教书。这不是老师才要学的吗?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老师和学生,只靠我们在学校,很难应付社会日常事务。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就是子夏说的,首先他是很好的学生,晚年则是很好的老师,他曾教过一个国君,那就是魏文侯。他是孔子学生里面比较有成就的一位。
子夏的个性算是比较内向的,我们最初看到子夏的时候,他是和子游一起出现的,当时两个人都向孔子请教的是什么是孝顺,针对两个学生同样的问题,孔子一方面是因材施教,一方面就是对孝顺这个题材做出了基本的说明。
当时的子夏书读得非常好,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就会请教子夏,并且当时子夏所回答的都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只不过是经过子夏的转述保存下来的。由此可见,不但子夏的书读得好,并且老师说的话他都记住了,还可以帮助别的同学解惑。
有一次,子夏表现最杰出,从来没有那么得意过,这一次,孔子居然公开说,能够给他启发的就是子夏。
子夏后来的发展是相当不错的,和曾参一样,子夏也是一个善于反省的人,子夏的儿子比他过世的早,儿子死了之后,子夏哭的很伤心,眼睛都哭瞎了,这就是所谓的“西河之痛”。曾参劝他说儿子死了哭,眼睛都哭瞎了,父亲死了反没有如此,这样的情感岂不是过度了吗?子夏静下心来想了想,也承认自己错了,尽管依然很伤心。
子夏作为一个好老师,曾教出很多杰出的弟子,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等,但他们并非都是延续儒家思想的弟子。
子游认为子夏教的学生,对撒水、扫地、接待宾客、进退礼仪方面的事,还可以胜任,不过这些只不过是末节而已,而做人的根本道理却没有学会,怎么可以呢?这话传到子夏耳中,子夏就替自己辩护,他说只有圣人才能本末兼顾,而一般人当然要慢慢的从基本礼仪做起,最基本的礼仪没做好,就立刻讲一些大道理,难免会好高骛远。当然这是子夏为自己的辩解,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来,子夏也是有一套教学方法的。
从子夏的各种表现,我们可以知道,他首先是个好学生,后来变成好老师,通过子夏,我们可以再往上提升,不只是学习一般生活的行为规范,还要往上提升思想。读书就要设法大齐心,要心胸开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了解天下万物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