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产生最早的,照佛教的解释,佛不是神,而是“觉者”,即觉悟了的人。佛教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即佛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本来就是人,“悉达多”的意思 (清愚) 是“目的达到的人。”
我印象里这三位是同一个人的,可是当我读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时,我有点儿自我怀疑了,于是搜索了一下,以下是一位网友的部分书评摘录,原来如此!
以防万一,再次强调,这个悉达多不是佛陀,只是黑塞小说中的男主角,他所领悟的也不完全是佛教的教义。这本书的作者黑塞长期饱受神经衰弱症和抑郁症的困扰。当年黑塞写这本书,前面的部分都写得很流畅,同样是写到最后悟道的部分,苦思冥想殚精竭虑,甚至一度痛苦到生不如死。此书中的悉达多,并非佛陀释迦牟尼,而是一个同样追求悟道解脱的婆罗门之子,他走的修行道路和佛陀刚好相反,不过殊途同归,可以看做是无数走向证悟之道的修行者的代表之一。弗洛伊德说:艺术家是介于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一种人,如果他们没有自己的创作活动,将沦为精神病。他们通过创作,成功实现了自我救赎。感谢他们折磨自己的灵魂,为世人带来伟大的作品,光照千秋。—来源于网友(作者:小岩井(来自豆瓣))
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此处“百姓”应指贵族与平民)天地不言仁,滋养万物,不求万物的回报;圣人不言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的回报。
很有宗教气息的建筑~《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两句话极易引起读者的误解,很多人望文生义,把这两句话解释为:“天地冷酷无情,轻贱、蔑视万物,就像对待草扎的狗一样。圣人冷酷无情,轻贱、蔑视百姓,就像对待刍狗一样。”(我就是这样理解的)其实这样的解释完全违反了老子的本意。
首先,我们要理解“不仁”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指仁爱的反面——狠毒呢?并不是,虽然仁爱的反面确实是狠毒,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在仁爱和狠毒之间还存在着一种不属于两者的状态,被老子称为“不仁”。举个例子,你对于自己家人肯定是仁爱的,对于犯罪分子肯定是狠毒的,而对于路人则是一种冷漠的态度,既非仁爱,又不是狠毒,而是一视同仁,毫无偏私,这就是“不仁”。
天地对待万物就是“不仁”的态度。古人总是认为,天地间存在着一个至高的主宰者,这个主宰者是仁爱的,他洒下阳光温暖万物,降下雨露滋润万物,蓄养万物,培育万物,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老子却在《道德经》中告诉大家,并非如此,在万物之上并不存在着一个仁爱有情的主宰者。一切事物的生长、发育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被外在的力量所驱使,而是顺应着自己的自然本性,这种自然本性就是内在于万物的“道”。
因此,天地对万物毫无偏私,任其自由发展,这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认为,人应该效法天地的法则,所以《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的本性是自然,毫无偏私的对待万物。那么统治百姓万民的圣人也应该效法天地,毫无偏私地对待百姓,任他们自然而然地发展,这就是圣人的“不仁”。
其实,这个“不仁”就是“无为”。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无为就是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辅助百姓自我发展而不加制约,不去惊扰百姓,不能强作妄为。
有很多统治者做不到不仁和无为,他们自以为是仁爱有为的君主,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指导百姓。比如今天告诉农民,种水稻比种小麦赚钱,大家把麦子拔了种上稻子,明天告诉牧民,养羊比养牛效益高,赶紧把牛宰了买小羊羔。这么胡乱折腾之下,百姓必然越来越穷。而最好的统治方法就是不要替百姓操心,任他们自由发展。
很多人看到“不仁”,就认为老子反对儒家的“仁爱”。其实儒家学说中也蕴含着不仁和无为的思想,比如《论语·卫灵公》中就记载了孔子的无为思想:“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孔子认为,舜只要端正地坐在王位上,天下就能大治,根本不需要他亲自做什么。这正是《道德经》中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综上所述,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顺应天地的自然之道,对待百姓毫无偏私和偏爱,任凭百姓自然发展,自然就能天下大治了。这正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不仅治理天下是这样,养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当然了,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是绝对做不到对孩子“不仁”的。但是有些父母爱孩子爱得太过分了,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个废物,因此做父母的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对孩子太过偏爱,要给他们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出处:作者:芳学姐想上进,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783730/answer/551695418,来源:知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