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机构如何做市场调研?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一个前提,就是小机构需不需要做市场调研?
觉得不需要的大体是两种原因:
1觉得不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无法调查出有用的数据
2觉得不用调查就可以把产品卖出去
这就相当于是说:“市场调研有什么用啊?现在产品不是一样卖,花钱做调研也不一定有用”。这是明显用“调研没有用”来掩盖自己方法上的缺失。其实,大部分的时候,并非市场调查没有用,而且方法不对。
那么既然市场调研这么重要,那要怎么做呢?虽然如今市场调研行业已经非常发达,但是要做一份周密的市场调研报告,的确是费时费钱,而且普遍的以数据驱动的市场调研对于一家小机构的确作用甚微,比如:
你的客户中60%是80后
你的品牌知名度是56%
73%的消费者表示更看重性价比……
拿到这样的数据以后,仿佛比没有看到以前更加混乱。
到底哪里不对呢?是不是觉得这些数据还是无法指导市场策略?
问题的根源,是这种以数据驱动的调查结果,更多的作用是指导公司如何进行市场细分,以及应该用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这部分目标客户的需求。而小机构通常是产品驱动的公司,是在确定了产品和细分市场的情况下进行营销的。
既然小机构已经确定了细分市场,是否还有必要进行市场调研呢?
先解释两个概念:
基于消费者属性的调查VS基于消费者情景的调查
什么是基于消费者属性的调查?比如这里针对消费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类似的消费者属性方面的调查:
对于一家小机构来说,这些数据并没有多大用处,没法靠这些数据指导销售,因为不管男女来了你都要卖。也没法靠这些数据来筛选出精准渠道,因为没有哪个渠道是根据这些数据量身定制的。
任何的调查都是为了解消费者需求,弄清楚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而这些数据对于一家小机构来说都太宏观了,无法塑造出一个具备真实需求的“消费者画像”,从而也就无法指导销售策略。
而我想推荐的,是另外一种消费者调查的思路——基于消费者情景的调查
它不是要你广泛的收集数据,而是通过观察和交谈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因为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看,一切的需求都是来自于动机,一切的行为也都是起始于动机。
如果基于消费者属性的调查是为了对消费者进行分类,那基于消费者情景的调查则是为了寻求满足某类客户需求的方案。
这里我们就从交谈和观察两个角度介绍两种简单方便的调查方法:
独特场景交谈法
如果我们直接问消费者“你为什么想要买这个产品?”、“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产品?”、“你要买这个产品吗?”,通常得到的答案都令人失望,因为消费者通常无法预测自己的行为。
消费者通常不会直接告诉你购物的真正动机,比如一些隐性动机就是消费者故意隐瞒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采用其他的角度进行交谈,推测出答案。
那怎么交谈呢?具体需要做的就是把消费者引入一次过去发生过的独特场景之中,引起消费者的思考,激发消费者想要改变或者重现这个场景的愿望。
于是我们就可以询问一些回忆类的问题,例如:
“在带孩子的时候,你觉得最开始的是在什么时候?”
“在带孩子的时候,你觉得什么时候最头疼?”
“你有没有发现,你们的宝贝在干什么的时候最开心?”
“你们家宝贝有没有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呢?”
通过这些交谈就能得到一些独特的信息,比如通过一次交谈中发现,有位父亲最头疼的就是,他的孩子在外面经常会打人,这让这位父亲非常头疼。当时孩子还只有2岁半,跟小孩说道理是听不进去的,但是制止并惩罚孩子也同样解决不了问题。这就是一次独特的场景,通过交谈激发了他希望改变孩子这种行为的动机。这个时候就需要给这位父亲分析,孩子这个年轻段的这种独特的行为其实是正常的,这是孩子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他自己不知道是不对的。这个时候要做的不是阻止他,而是给他们一个合适的环境,并给予适当的引导,让他不断的练习,帮助他掌握一个正确的表达方式。那么这个时候,一个合适的早教课程,就可以很好的帮助这位父亲解决这个问题了。
独特行为观察
这个观察法的目的,就是通过解释目标人群的独特行为,去发现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从而指导公司采用针对性的市场策略。
举个例子:史玉柱在思考脑白金该如何做广告时,就深入一线做了大量的调查,他找了大量的中老年人进行深入的交谈,最后他发现了中老年人的一个独特的行为。就是当史玉柱问很多人想不想吃保健品时,他们都说当然想吃,但是不舍得买啊,都等着儿女给他们买了,他们才吃。史玉柱就是通过对这种独特行为的洞察,才发现了这样一个购买动机,买保健品最多的,不是那些吃保健品的中老年人,而是他们的子女。于是,才有了“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的广告词。
这种思路也可以用于优化现有的产品或者服务。
总结,以上方法的关键所在,是需要你融入消费者情景,对于客户来说,购买动机是一切的基础,满足需求是唯一的目的,所以你的观察和交谈始终都要围绕客户的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