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宣传,学生和家长应有怎样的心态?
日前,云南工程职业学院高铁客运乘务专业的一百多名毕业生,带着和学校签订的就业协议在铁路部门实习几个月后,被集体“退回”。有学生质疑,学院每年收取高额的“特色课程费”,课却仅开过几节,入学后签订的就业协议、订单式培养等有虚假宣传的嫌疑。
当然,一些学校在招生时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宣传等情况,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今天,我们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来谈一些建议:
一、要看清时代形势,不要过于迷信校方所作的“就业承诺”。
很明显,大学生不包分配已经很多年了,连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都不包分配,凭你一个高职院校就能保证学生就业?凭什么你是例外?天上会掉馅饼吗?会刚好砸到你头上吗?
这显然是利用了学生和家长的期望、侥幸心理。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很多人,面对别人的事情时头脑都比较清醒,一到自己的事,关心则乱,利令智昏。
二、所谓的“就业承诺”,往往是招生宣传的手段,有套路的成分。
很多学校都是这样,实力越差,越重视招生工作,把招生看作救命稻草。
面对高职院校的花样招生,学生和家长要学会辨别:
1.口头宣传不等于书面协议。
那些口头宣传的、过于绝对化的说法,如绝对能保证就业的,往往有夸大的成分。
招生人员的口头宣传,往往只说好的、有利的情况,与书面协议往往有一定出入。
家长如果只听这些说法,不仔细看协议,就会产生误解。
比如,上面例子中,学生和家长认为,学生上的是高铁客运乘务专业,这是学院与“中航国铁”共建的特色专业,学生入学后签订就业协议,“订单式”培养。而学院办公室马老师解释说,培养协议写得很明白,“在铁道行业就业,不能保障在云南省就业”;“签订的协议并没有说是高铁乘务”。
2.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几年间情况会有很大变数。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也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但是,这个时代变化快,从学生入学到就业,怎么着也得三四年吧,就这三四年,企业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巨变,破产、转型都有可能。还有一些学校,可能办着办着就办不下去了,毕业生毕业了却连毕业证都拿不到的,也不是没有。
更别说一些突发的重大事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会波及很多人。
比如,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就是一个黑天鹅事件,学院办公室马老师说,受疫情影响,铁路部门今年没有给予该学院毕业生岗位名额。
这就是一个意外的、突然的变化,它不可预料,但也确实存在。每个人可能都要受到它的影响。
3.保证就业,不等于能保你满意。
保证就业,和保证学校宣传的、家长设想中的理想的就业,并不能完全划等号。
保证你就业,但可能不是原来说的岗位,不是你期望中的工作条件和薪酬,你去不去?你不去是你的选择,我们可是保证就业了啊。
上面例子中,学院办公室马老师说,学校不能保证就近就业,签订的协议并没有说是高铁乘务。学院已经给退回来的这批学生安排推荐了其他岗位的工作,在铁路行业,如安检、售票等,但这批学生不愿意去,不愿意走出云南省。
学生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呢?就因为学校推荐的岗位和学生的就业预期差距太大。学生认为,上学花了这么多钱,但学校推荐的外地岗位薪资不高,还不如在老家随便进一个工厂的待遇好。
三、学生和家长该怎么面对上学中的问题?
1.选学校和专业别只听宣传,要实地去看一看。
别只看学校的宣传页、宣传片,特别是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的条件怎样?有没有最新的专业设备?教师的资质怎样?往届学生的就业情况怎样?和教师、学生接触一下,这些都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2.过程要多了解,发现情况要协商对策,及时止损。
就像上面例子中,云南工程技术学院的同学反映的情况,除了要交每年10000元的学费之外,学校还收取每年4600元的特色课程费,包括化妆、调酒、心理咨询等,但三年下来,仅上过几节课。
学生和家长第一年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就要马上做出反应,联络家长协商对策,如向学校提出诉求,或向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求助等。
如果发现学校真的不靠谱,该举报就要举报,该止损就要止损。
3.改变观念,就业协议不是保险箱,学习能力才是关键。
不要以为学一个好专业、签一个就业协议就能万事大吉,一辈子有靠。
变化是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真理。
一个人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能认清形势,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吗?
4.疫情之下,先就业更有现实意义。
疫情之下,许多行业生存艰难,不宜过多攀比,能就业,就已经是胜利。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谁能说未来离家近的工厂就永远比外地的铁路部门要好呢?在工作中学习发展,比暂时的得失更重要。
我是戚老师,感谢关注、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