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扶贫路上的故事(2)

扶贫路上的故事(2)

作者: 惠风和畅806 | 来源:发表于2019-03-31 16:03 被阅读0次

    三月的最后一天,应相关部门的要求,我们开始新一次的下乡走访。大家带着不同的心情,浩浩荡荡地向目的地出发。

    仲春时节,车行山道上,春光荡漾,万物复苏。甘蔗已经砍得差不多了,山道旁的芒果树挂满了鸽子蛋大小的果,红河人喜爱的佐料木姜子,已有小米粒大小。

    麦子已经成熟,金黄的一大片,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特别美丽,农人们要赶季节收获,以便种下下一季的作物,红河人管收麦子叫“掐麦子”。在小块梯田里,收割的机械发挥不了作用,只能靠人工。人工收麦子非常辛苦,一直重复弯腰、割麦、放下,再弯腰、再割起,再放下的动作,反反复复。

    收了一半的麦子 成熟的麦子

    空出来的干梯田里面每隔几米就扔着一个装满了东西的口袋,大家都好奇那口袋里装的是什么。有人说那是肥料,干地里要种的是玉米;有人却说要种的是土豆。

    扔满了口袋的旱地

    正当大家讨论得热烈,车不走了,下车一看,原来是对面一辆农用车的小飞卡死了,车停在路中间不会动了。窄窄的路被农用车占了一大半,我们的中巴车也就没有办法抵达前方。

    人们纷纷下车找寻乐趣。路旁有小溪,溪水唱着欢歌一路向前。溪水旁边的杂草里挺立着一丛丛的酸汤杆儿,胖胖的,嫩嫩的,绿绿的,比农贸市场买的还鲜嫩。经历山路颠簸的人们正需要一点儿酸味的刺激,折下酸汤杆儿,撕掉皮,不顾形象地大块朵颐,顿时唇齿生津,酸涩适中,精神倍增,这是整天待在办公室里的人们没有的体验。有人开始懊悔出发时没有带点儿盐巴辣子,有人说如果有点水豆豉汤蘸着吃就完美了……

    酸汤杆儿(图三潘建业摄)

    有人从旁边麦地里捡了农人收漏的麦子,拾了干透的杉松树叶烤麦子。黄色的火焰,烧熟的麦子,黑黑的手,潺潺的流水,微微的风,有人说吃到了小时候的味道,有人说这味儿好正。

    烧麦子

    在另一条小溪边,有人发现了另一种让人淌口水的酸味食物——酸多依。那棵树不高,叶子也不多,一边开着花,一边结着果。花呈白色,有黄色的蕊;果为绿色,上面覆着浅灰的绒毛,吃进嘴里,每一个毛孔都舒坦了。大家忙着摘果吃果拍照,都忘了身在野外

    酸多依和它的花(潘建业摄)

    眼尖的小伙伴还发现了小溪对面熟了的黄泡(它的学名叫覆盆子,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曾经提起过。在有些地方叫树莓,有黑色、红色、黄色三种,属蔷薇科植物),跨过溪水,踮着脚,忍着被刺戳到的风险,摘下一颗颗黄橙橙的黄泡用叶子包起来。拈一颗放进嘴里,唇齿间都弥漫着香味,味蕾上有甜,有酸,稍稍带点儿涩。黄泡长长的枝条,一条一条地垂下来像拱桥一样,在我老家我们给它取了个形象的名字叫搭桥泡。

    摘黄泡
    黄泡(潘建业摄) 黄泡(潘建业摄)

    我们堵车的地方还有一处饮水塘。近年来,大家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森林覆盖率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也越来越高,每走几百米就有人砌了水塘,接了小水管供路人饮用,泉水甘冽清凉,还有青草的甜味儿。

    供路人喝水的水池 村旁的小溪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正在积极想办法打通前行的路,他们找来锄头,填平了旁边的土,被我们戏谑为“遇山开路,遇水搭桥” 。

    遇山开路,遇水搭桥(李灵清摄)

    人生有很多事情可以预约,但也有很多事情预约不了,比如今天的堵车的一个多小时就预约不了。小伙伴们不仅不恼,还感谢这次堵车,因为大家在这里觅得野趣,遇到童年。

    车行到阿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巨大的山体绵延数百公里,有很多珍稀动植物种,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有小伙伴感叹“校歌里唱‘高高的阿姆山像父亲的脊梁’,原来歌词中的阿姆山是这样的呀。有老师解释道阿姆是阿妈的意思,所以阿姆山是红河人的‘母亲山。

    一路上最吸引我还是花——久别重逢的妥垤玛依(杜鹃花),新朋友絮状的棠梨花、紫色风铃花。白色的妥垤玛依不管花树是大是小都不计成本地绽放着,灿烂着,那怕树只有几寸高花也丝毫不打折扣。一树一树地挺立在山林里,花朵很繁密,就像有人故意倒上去的一样,堆着,磊着。困意来袭,我想眯着眼休息一下,但又舍不得这些花,在阿姆山里穿行的几十公里里,我忘了多少次和它们点头致意,相撞满怀;忘了多少次峰回路转时,心如撞鹿地和它们碰面。

    随处可见的妥垤玛依

    一抬头,远处的盘山路上伫立着一棵精神抖擞的树,树上全是花,沐浴着一身阳光,在一片绿海里分外妩媚。我想到了那句诗“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我也想吟诵席慕蓉的诗《一棵开花的树》。当年席慕蓉坐火车从一个隧道中穿出后,就被一棵开满鲜花的树惊艳,和我今天的相遇相似,遗憾我没有诗人生花的妙笔,写不出那一刹那的激动和震撼。车一点点的靠近,花越来越清晰,淡淡的紫色,花朵像倒挂的风铃,挤挤挨挨,一簇簇,一丛丛,站满了枝头,热热闹闹,亲亲热热。山风吹过,我似乎能听到风铃的响声。车行到莫垤村,我再次被惊艳到,村口十几棵开满鲜花的树,笼罩着整个村庄。那就是一个开满鲜花的村庄,清风明月、姹紫嫣红,烟火人家,一窗一花,一粥一饭,一蔬一菜,我畅想着村民朴素时光里的日常,车走过了村庄。

    莫垤村旁的花树 一树又一树的花

    从架车乡政府到小浪泥村的路上,可以看见一大片一大片的梯田,从河谷到山顶一层层,一阶阶蜿蜒而上,大大小小的田,相错夹杂,天蓝水静。远远望去仿佛大地的雕刻,又像诉说大地历史的文字。山势陡峭,交通困难,几百级,上千级乃至上万级都是哈尼人一锄一锄,一背一背,一辈一辈地开垦出来的,走在田间你不得不感叹人的坚韧和创造力。这个时节农人们正忙着春耕,赶着牛,翻着土,再过一段时间,就将栽上秧苗。傍晚时分,劳累了一天的耕牛正在水田里打着滚儿,两只鹅悠闲地从牛旁边游过。歌词中“春天蓬勃的秧苗”,也正绿油油地努力生长着。梯田旁边雄鸡啼鸣,茂林修竹里村桩依稀。

    老牛的闲暇时光
    梯田 梯田 蓬勃的秧苗

    距离上次来走访时隔4个月,大浪施村到浪尼村已经有了水泥路,车可以直接开进村,盖房子的人家也多了起来,同事的三户帮扶户里就有两家在盖房,一家已经盖好。“要致富,先修路”,好日子就在前面招手。

    期待下次来走访时,有更多的惊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扶贫路上的故事(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av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