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九上第四单元前两课是欧亨利的《礼物》和契诃夫的《艺术品》。这两篇小说有一些相同的气质,放在一起研读颇有趣味。《礼物》常见译名为《麦琪的礼物》,北师大版在2017改版时换了译本,题目成了《礼物》。并且把原结尾那段关于“笨孩子”“聪明人”的议论删掉了。这样的删改让它和《艺术品》的结构更相似了。
围绕礼物发生了什么故事
两篇小说都是围绕礼物展开故事情节的,主要人物都是送礼物者和收礼物者,礼物在两个故事中都在传递。
《礼物》的故事发生在圣诞节前一天,德拉卖掉头发为吉姆买了礼物---白金表链,吉姆卖了金表为德拉买了发梳。当两人拿到各自的礼物时,德拉“狂喜的呼喊”,然后“神经质的号哭”,最后“含泪微笑”。吉姆“双手枕着头,笑了起来”。
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都卖了自己最好的东西,同时为对方买来没用的礼物。这是个闭合形结构的故事,它的情节结构可以看做交叉的圆,重合的部分叫“爱”;也可以看做两个相连的半圆,组合的图形是心。
《艺术品》讲述的是被医师治好病的小孩萨沙,把爸爸传下来的古铜大烛台送给医师以表答谢。医师碍于烛台上两个裸体女人雕像,把其转送给帮过自己的律师朋友,同样的原因,烛台从律师手里到喜剧演员再回到收古铜器的萨沙家里。当萨沙因配成了一对而“幸福”得“神采焕发”地把烛台再次送给医师时,医师惊得瞠目结舌。这也是个闭合形结构的故事,它的情节结构应该是一个圆,转了一圈又回到起点;也应该是一个三角形,牢固地循环着。
两个故事的结构同中有异,都是闭合形结构,都在结尾处达到高潮,都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的是,《礼物》的结尾看似悲剧实则欢喜,《艺术品》的结尾看似喜剧实则讽刺。这一点,从人物的神态描写中展露无遗。这样看来,《礼物》最后一段删得好,如保留原结尾,实在有续貂之嫌。短篇小说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表现丰满的主旨,结尾常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短篇小说,理情节,看结尾,是阅读的重要方法。
这样的结尾,读来并不突兀,原因在于伏笔的巧妙设置,关注细节,留意伏笔,是读懂小说的又一方法。
谁是聪明人?
两个故事是关于礼物传递的,《礼物》中传递的是爱,《艺术品》中传递的是低俗庸俗的人格。两文中可以分为两类人:送礼物者和接受礼物者。“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所有接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在这一大群人中,到底谁是最聪明的呢?德拉和吉姆是笨孩子,拿了最宝贵的东西换来无用的礼物;医师等无疑是聪明人,既把那件烫手的山芋推了出去,又还了人情。但是,在字里行间,我们读出的是完全相反的答案。德拉和吉姆的言行中全是全身心的给予和无私的爱,医师等的心口不一让彼此心照不宣,自己的举止就是对方行事的模子。礼物见证了两种相通的心灵,一种因爱而奉献,一种因低俗而推脱。在《艺术品》一群龌龊的大人中间,小孩萨沙显得尤为真诚可贵。他也在用礼物传递爱。
爱,是最智慧的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