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0日
第九年。
先说生活中的大事:5月6日,我的女儿安安出生了。我升级做了父亲。看去年总结的结尾,基本上算是实现了小小的梦想。
再来说一件悲惨的事情。3月15日在工厂内发生了一起工亡事故。死者是保洁公司的清洁工,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升降机升起的时候进入升降机,落下时将其砸死(升降机是自动运行的)。升降机周边有护栏,有警示标志,一般情况下没人会往那底下钻。但悲剧还是发生了。该员工是新招的,来了还不到一个星期。最终保洁公司为此付出了100多万的代价,其中包括给死者家属的赔偿和安监局的罚款。事隔两个多月后,又是一个新员工,又钻到升降机下,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这次有人看到,及时将其叫出,没有发生意外。后来给这员工做了笔录,其中有一些回答很值得回味:
问:“你知不知道不能进入升降机?”
答:“那男的(带领该员工的老员工)讲了,但没有记住。”
问:“为什么要进去?”
答:“没想起。”
问:“对这个事情的经过是否有补充?”
答:“进去时,看到了升降机在上上下下,因为没有想到,所以进去了。在扫地之前,已经看到升降机在上上下下,但没有想到危险性,想趁升降机上去时扫地,下来之前再出来。”
这件事情让我有了很多思考。出来打工,无论是什么情况,自身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当血淋林的现实摆在面前的时候,很多人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一点。与此相似的,可以看路上那些闯红灯的车辆、行人,老话已经总结了:“不见棺材不掉泪。”作为一个扮演着儿子、丈夫、父亲、员工等诸多角色的人来说,时刻关注自己的安全,这是天大的责任。
因为公司规模已经比较大,人数也有十几万,所以几乎每年都有工亡事故。今年更是夸张,3月份就有三起工亡事故,一共死了四个人。一起是冲床违规操作把人压死,还有一起是试车场的车祸,死了两个人,再有就是上面那一起。总结这些事故,教训是惨痛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毫无例外的都是可以提早发现并预防的。在公司历年发生的工伤事故中,违章操作和违章指挥是最主要的原因。作为管理者,必须识别出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排除,否则往轻里说是是草菅人命,往重里说就是谋财害命。
有些安全措施必须坚持做下去,才会有效果。比如消防疏散演习,终于做到每月一次了,大家也都慢慢习惯,并且当真来做了。如果大火来临时,至少我们不会那么无助,懂得疏散逃生了。
说完安全,再总结一下工作情况。由于产量持续下滑,工厂人员进一步减少。以我所在的品质科为例,去年同期还有90来人,今年已经减少到50来人了。人数减少了,但工作质量和效率都提升了。这也是这两年工作的小小心得:理顺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所带来的效果就是人员减少以及效率提升。理顺工作流程,就是定义怎么做工作,让重复性的工作越做越熟练,越做越快。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这一点在大公司尤其突出,比如常见的“扯皮”,就是不必要的工作。以品质为例,去年我们还有大量的报表,每天都在发。后来我发现似乎没有人需要,就要求停发。结果没有任何人对此提出异议,所以我就肯定了我的推测:这些报表确实没有人需要。接下来就简单了,直接把这些做报表的工作砍掉了。还有一些不必要的工作,指的是多个部门一起做的工作。比如点检,发现生产、设备、品质都在记录数据,但三方的数据不统一。做法也很简单,让需要负责的部门来做这件事情即可。否则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下场。最后一种不必要的工作,是出工不出力的工作。还是以点检为例,在没有清楚定义工作方法并定期监督之前,很多员工把点检理解为在纸上打勾。对于这种情况,两个处理:如果真的没必要,连勾都别打了,撤掉;如果确有必要,那就必须做好,否则就是弄虚作假。
做了两年品质工作,对于品质的理解也逐步在深入。比如,现在越来越觉得做品质就是做人。产品的质量好坏实际体现的是人品。如果要看一个公司的产品好坏,就看最高领导人是不是把品质放在心上。在这方面,我们公司前几年做得很差,为了产量什么都不顾了。这几年之所以有起色,就是老总开始重视质量了。可惜的就是质量差带来的影响不是一两年就能纠正回来的,不管你的技术再先进,品牌再强大,价格再便宜,如果不被消费者认可,那就什么都不是。
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对于设计很薄弱,制造也很薄弱的我们,检验就累的要死。尽管这几年慢慢在好转,但很多历史遗留的问题还是让现在干活的人深感无奈。
比如设计,尽管是山寨,但由于经验不足,不理解原型产品为什么这么做,自认为是没用的东西就省掉了,后面才发现出问题,但已经来不及改了;比如生产线,为了省钱自己设计自己做,最初确实省了钱,也能勉勉强强地实现功能,但过了两三年发现维护保养乃至改造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同行的设备用了20年也没有我们问题多;比如设备,同样是机器人,有几百万的,有几十万的。买了几十万的,省了不少钱。结果三天两头死机、故障,原本是取代人工的,现在还需要人来维护,必要的时候要代替机器人。
当然,做企业节省投资是天经地义的,无可厚非。但如何把握好这个度,使得有限的投资发挥最大的作用,确实是很难去判断的。甚至有些情况下,是先做一个勉强的产品赚到钱之后,才能有新的发展。只可惜我们公司,有钱的时候没有投入技术改造,而是搞了一些虚无飘渺的项目,现在明白过来的时候,别人已经走在前头去了。现在要做改造,又开始节约成本了,这也不批,那也不批,做得实在艰苦。
对公司的吐槽每年的总结都会有。但不论怎么吐槽,对公司还是有期待的。也是衷心希望公司能够把产品做好。只有这样,我们将来才能自豪的说,自己曾在XX公司干过。相比两年前,对现在的工作尽管还有诸多抱怨,但我的精神状态已经好了很多。两年前的我,心力交瘁,觉得自己做的很多事情毫无意义,同时三天两头还要面对不可知的客户投诉;现在工作也还算繁忙,但每件事情基本都是有条理的,对品质的控制也渐渐有了底气,客户投诉也越来越少。由于一直在改善,在进步,所以对明天也充满希望。
两年了,之前部门解散后,大部分同事都离开公司发展了。但到现在还能听到其他部门对之前部门产品的抱怨,甚至于有些其他公司的产品的问题也会套到我们之前做的产品上。这就是没做好产品必须要付出的代价。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现在的我总结,就是一点:做产品的人没经验,用产品的人也没经验。假设做产品的人有经验,就能指导用产品的人做预防,至少是及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假设用产品的人有经验,会提出很具体的要求,就能够帮助做产品的人提升;实际上用产品的人啥都不懂,做产品的人又不了解他们是怎么用的,此外还有一帮外行来做标准——要是不失败,那就是奇迹。
联想到康宁大猩猩玻璃的故事,这是谁都没做过的东西,但由于苹果非常专业,提出了明确需求,所以他们成功了。
在个人提升方面,可以说从一个品质的门外汉,变成了一只脚在门内这么一种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感觉收获最大的就是做了内审员,参与了公司多个工厂的审核,了解了很多其他工厂、部门的产品的制造过程以及管理,从而得以更加宏观的看待整个公司的问题。在一个公司内,好的工厂和差的工厂都能差出几条街的距离,由此可想而知,我们和其他公司的差距有多大。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工厂能够一步一步向标杆级工厂迈进,也希望自己管控下的产品质量越来越高,有朝一日能够自豪的对别人说:看,这是我们做的,品质是我来管控的。
明年就可以拿十年奖了。日子真的过的好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