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听了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九届年会的部分讲座,觉得受益匪浅,犹如醍醐灌顶。
其中原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的观点我非常认同,刘校长提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问题。“办人民满意教育”这句话在近几年的各级文件通知中屡屡提及,在很多领导的总结和计划中也是使用率颇高,但是在更多时候只是作为了一句口号,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办人民满意教育”中“人民”指的是谁?可能很多人没有思考这个问题,在大部分人眼中,也许是指家长,有的人也会想到社会,想到用人单位等等。
很多学校说“办人民满意教育”,在他们的心中就是“办家长满意的教育”,只要家长满意了,学校就成功了。其实不然,家长满意了,只能说是满意了一部分。
满意的教育,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重要角色,大家都会忽略掉,那就是”学生“本身,“人民”更应该包括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教育也像种庄稼,种庄稼是为了让谁满意,可能都会想不是为了种的人满意吗?有好的产量不就满意了吗?是的,这没有问题。但是如果种的人不按照庄稼的生长规律去养护的话,庄稼会满意吗?能有好的产量和质量吗?
教育也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多去关注家长的态度。
上个周因为疫情政策的调整,阳性不断增加,有很多家长电话投诉。有的家长要求进行期末考试,也有的家长阻挠学校组织期末考试,反正大家都有自己的理由,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却没有去问问学生对期末考试是什么态度?家长永远自以为是学生的代言人,他自己满意了就是学生满意了。
减负政策已经有一年多了,但是真正的减负并没有落实到位。政策的出台是因为上层已经意识到教育机制的问题,中国的学生在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想通过减负来让学生有更多地时间和精力去提升综合素质。但是,从当前看,课后服务延长了学生的在校时间,没有给学生更多地提升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反而成为了加班加点的托辞,更有的时候老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上起来课。
就课后服务问题,学校是否征求过学生的意见,只是学校和家长一合作,就成了现在的样子,因为家长满意了,不用拿出更多地时间陪孩子了,又可以有更多地时间放飞自我了。对学校而言,家长满意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长了,成绩也有保障了,所以就实现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了。
这样的作法,从短期看,家长和学校有受益的。但是从长期看,对孩子的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对孩子一生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学校和家长却乐此不疲,自以为终于找到了好的方法。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始终没有弄明白,教育应该让谁满意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让学生满意,我想任何一方都会对教育满意。让学生满意并不是纵容学生,而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舒心、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这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