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说是英国作者马克,哈登写于2003年,在第二年就登上英国畅销书榜首,与《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并称欧美十年畅销三甲的小说,是获得大英图书奖,惠特布莱德奖的作品。还被拍成舞台剧全世界公演享誉无数。光听这些已经不明觉厉。顺便说一句作者马克哈登毕业于牛津大学,后获得爱丁堡英文文学硕士学位。
当然这些我一开始是不知道的,我个人偏好拿起一本书就读,不会先去查阅作者生平,作品背景,那种存粹,喜欢直接的感受很野蛮地冲进大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几乎未了解过任何相关信息,甚至书评。所以读完书后的直观感觉其实挺单薄的,但却有好多好奇和疑问,再去了解更多信息,满足好奇,与疑问对话让书丰富,立体起来。
最初的印象:
这是一本关于自闭症患者的书。这样的书近年来并不少见,绘本,文学,医学专业书都会时不时听到看到。这本书的不同在哪里?
这是第一人称视角的书,第一人称书很多,但是以特殊身份的第一视角写是极其需要功底的。毕竟那不仅仅是创造一个新角色,这个角色还被框在一个认为难以到达的范畴(自闭症社交障碍)。我读的时候总是质疑特殊身份的人真的是这样思考的嘛?
这本书有两条主线,主人公阿弗的破案经过和阿弗视角的世界观。文中阿弗对各类事件的概率推理,超强的逻辑思维让我惊叹不已,暗自腹诽作者绝对是个学霸。还好枯燥的学术理论包裹在神秘的侦探线索中,不然会吓退好一部分读者。
困惑:
文中关于阿弗的思考方式,处事方式,人际交往特点用了很多篇幅,不同场景中反复呈现,似乎在引导读者站在阿弗的角度用阿弗的方式思考和经历一切,作者一定要有清醒的意识去构建阿弗不同于常人的大脑世界,不然很容易被读者挑刺,比如阿弗式想象只有发生过的事情,那后面出现那么多幻想未发生的事情不是矛盾了嘛?比如关于爸爸的欺骗延伸到更坏的预想这样与普通人不一样的线性思考方式与文中出现很多次逻辑清晰的说服自己没有破坏规则和承诺是否矛盾?
除了作者独特的选材视角,强大的逻辑性外,这本小说究竟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人,特别是后面了解此书的辉煌成就后。
这样写一个阿斯伯格综合症孩子,天才的一面让人影响深刻,会不会更让大家对这样的孩子产生刻板的印象呢?其实并不是所有自闭症都是此类的。百分之八十自闭症患者无法独立生活。劳动参与率更是只有百分之十几。所以生活中我几乎很难见到自闭症患者。
自我解惑:
故事有两条主线,其实也有两条暗线,一是通过侦探事件叙述让我们思考我们真正了解自闭症嘛?我们是否包容理解不同人群,社会机制是否对他们友好?
二是自闭症家庭的隐痛,家庭的责任,逃避与爱。特别是父亲那一角色强烈的情绪被包裹在一次次得不到回应的呼唤中。
也许正是这两点暗线,才让读者跟随阿弗孤独紧张没有安全感的心去体会生活中的困顿,体会父母爱与伤痛,并感同身受,甚至引起共鸣,因为生活中不止阿弗这样特殊的人会遇到各种困惑,你我何尝没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