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日本人的基本印象,就是讲礼貌、守规矩,勤勉认真。但是日本人最让我触动的,是他们的「心遣い」,也就是那份体谅他人感受的心。
大多数的日本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一是「他人に迷惑をかけない」(不给人添麻烦),具体表现在说话轻声细语,做事情小心翼翼;二是「常に感謝の気持ちを持つ」(要常心怀感恩),这一点,你看日本人多爱鞠躬就知道了。
这种交际文化影射到语言里,会让听话人有一种“被在乎”的感觉,心里也会暖暖的。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日语的“授受动词”:
汉语偏爱使用主动表达方式,使用“给”的时候,在不考虑时态的情况下,语法结构一般就是“sb. 给 sb. sth.”,如“姑姑给我生日礼物”或者使用“把字句”。如果是表示传递性的动作,可以把动词放在“给”的前面,或者被给
予对象的后面,如“姑姑买给我生日礼物”或“姑姑给我买生日礼物”。
这种表述平铺直叙,简单表达了“谁给谁做了什么”。而日语里表示“给”的“授予”和“接受”,根据授受双方立场不同,有三种说法。撇开敬语不说,这三种基本型为「あげる」(我方给别人、第三方给第三方)、「もらう」(我方从别人那里得到,或者我方主动要求别人做某事)和「くれる」(别人主动给我方,也含有一种表达对他人感激的语感)。
这三个表达方式里,「くれる」在实际运用中算是非常有日本特色的。
简单举个例子:下雨了,你没带伞,找同事借了一把。想要表达感谢时,理论上应该属于“我方主动要求”,用「もらう」就可以了,但是日本人对于来自他人的帮助,不管是别人主动帮忙,还是自己请求别人帮忙,都会使用“别人主动给予我方”的「くれる」,所以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来说这一句,就会变成:
「傘を貸し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你借伞给我)
再比如说,你遇到什么烦恼,找朋友倾诉。明明是你主动说给朋友听的,但是最后也要使用“他方主动”的「くれる」:
「話を聞い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谢谢你听我说这些)
巧妙运用「くれる」,不多不少刚刚好地让对方也感受到了“我”对于对方给予“我”的付出和帮助,是心怀感恩的。
再说一个很稀松平常的对话,平常到我第一次发现这有趣的含义后,和日本人聊起来,他们都表示之前完全没有注意到。
看过日剧的人一定都听过这样一段对话:家人在出门的时候,会对留在家里的人说:
「いってきます。」(读音:ittekimasu 意为:我出门了)
而留在家里的人会回答:
「いってらっしゃい。」(读音:itterasshai 意为:慢走哦)
其实上文括号里的翻译只是意译。原本这段对话直译过来,两句都是“走,然后回来”。细想起来,出门的人对留在家里的人说「いってきます」,听话人得到的潜在讯息应该是“我现在走了,可是我还会回到这个家”,一句简单的问候,就让家人无比安心。而留在家里的人回应时,用了“来”这个词的敬语,因为以前日本家庭(包括现在大多数日本家庭)都是男人出门劳作,女人留守家庭。女性社会地位较丈夫相对低下,所以对在外辛苦打拼养家,还会顾家回来的男人表示感激,从而使用了敬语。
而在汉语或者英语里都实在找不出一句可以表达这种情感含义的恰当对应译文。
我们常说的“治愈系”,这个词的源头也是从日本而来,可能因为日本人生活得太过紧张压抑,所以才特别容易被一些小小的,能让内心平静、有安全感的人事物而感动。
我们虽然过得整体比日本的氛围要轻松很多,但有时过于轻松不在乎反而忽略了周围人的感受,如果我们可以再「心遣い」一点儿,身心都会更温暖些吧。
一张思维导图送给学习日语的小可爱么。日语小白学习步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