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乾隆时代|《饥饿的盛世》

乾隆时代|《饥饿的盛世》

作者: 晓浅浅 | 来源:发表于2023-05-23 23:48 被阅读0次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最开始知道乾隆时代是源于小时候看的当时家喻户晓的电视剧《还珠格格》,里面的时代背景就是在乾隆年间,记得小燕子在里面说过:“国有乾隆,谷不生虫。”不知道为什么会对这句台词,印象很深,大概是因为电视剧里描述的那个时代的人们也还算幸福的。

    继之前看了张宏杰老师写的《曾国藩传》之后,觉得受益匪浅,又买了他写的历史类书《饥饿的盛世》。目前只看了前面一部分内容。与其说乾隆是被命运选中的天选之人,不如说是因为他的性格品性决定了他的未来走向。康熙皇帝与弘历第一次见面时,年仅十二岁的弘历身上就散发出其特有的灵气与沉静。身上没有同龄孩子见到皇帝时的局促不安,有的是从容得体,不慌不忙。当时是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此时已经68岁了,光皇孙就有97人,而他只见过其中不到一半的人。

    所以康熙皇帝凭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认定弘历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将来是有大出息的。命人算了弘历的八字为大吉之后,便把他接到宫中教养。弘历与康熙皇帝相处的半年时间里,两人之间也建立起了浓厚的亲情关系。也是在这一年康熙皇帝病逝,雍正帝继位。弘历是雍正的第二子,在雍正登基之时,弘历就成为了太子的第一人选。

    乾隆在二十五岁的盛年时期登上了帝位,他的继位过程光明正大,水到渠成,没有血雨腥风的争斗。他的生母是雍正帝的妃子,后来的熹贵妃,电视剧《甄嬛传》中的甄嬛,就是以钮钴禄氏“孝圣宪皇后”为历史原型。只是电视剧中的熹贵妃是汉族人,历史上熹贵妃是满洲镶黄旗人。

    乾隆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皇帝”,但是却不允许自己的母后干预朝政,也是为了进一步防范外戚干政。贯穿乾隆的政治生涯第一条原则是大权独揽。他说:“盖权者,上之所操,不可太阿倒持。”

    对于皇族他也尽力去做到把他们排斥在权利之外,对于从小一起长大感情甚笃的弟弟们惩罚起来也不手软。一次,弘昼与弘曕到宫中给太后请安,母子闲聊之际,一不小心,跪在了太后宝座旁边的藤席上。这件小事犯了皇帝的大忌,因为这个藤席是乾隆帝平时跪的位置。为此,弘昼被罚俸三年。另一个弟弟弘曕就没那么幸运了,被皇帝诸过并罚,革去亲王,降为贝勒,并解去一切差事,永远停俸。至此自己的弟弟们再也没有触摸政治的欲望,一些皇亲国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

    中国历史上,乾隆也是防范太监干政最成功的皇帝之一。为有效管理太监,乾隆总结了积累近百年的历史经验,下令编纂了“宫廷法典”。在严厉防护下,乾隆年间太监们没有对皇权构成必要的干扰和威胁。

    乾隆帝对于威胁自己皇权地位的权臣以及朋党们也是下足了功夫。自己的父皇雍正帝为他留下的两位心腹大臣,也是重量级政治人物,鄂尔泰和张廷玉。他也时刻把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他和他们的关系就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

    借用书中的话:中国式皇权一言以敝之,就是剥削天下的权力,其自私性决定了它终日处于被觊觎和窥视之中。

    清朝从顺治皇帝开始就有了“文字狱”到乾隆时期“文字狱”达到了顶峰。一个完整的人除了拥有健康的身体以外就是拥有一个独立的灵魂了,而在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皇帝需要的不是站着大写的人,而是空心人,是做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和奴才的。

    乾隆皇帝登基之初,对于雍正皇帝对于民众的一些高压手段引以为鉴。曾经广开言路,每年也会有很多来自底层知识分子的献策送到御前,皇帝一般都是不予理会,也并未因此治罪。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开始对此大开杀戒。

    这一年,有个精神有点不太正常的人,名叫王肇基,到官府献上了一副诗联,以贺皇太后寿诞,诗联后有一段议论,大意是评论时事政治。地方官上报给皇帝后,被杖毙了。这是有清一代将献文献策者处以死型第一例。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一位六十多的老知识分子吴英,读了一辈子书却只考中了秀才,在年老多病之时,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了,然后写下了一份“策书”,是一份政策建言书。本以为若对社会有所贡献,也算是死得其所。谁知却因为自己的自以为是,不但自己落了个凌迟处死的悲惨结局,也牵连了自己的亲人。凡直系亲属中年满十六岁的男性亲人和子侄都被判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余下的亲人都被发配给功臣之家为奴为婢。

    乾隆皇帝尽力维护民众的生存权和温饱权,因为只有民众有饭吃才不会去闹事。却坚决不允许民众有政治表达权,以此威胁到自己的专制统治。

    这个时期的文字狱重要特点是打击重心在社会底层,通过总结历史经验,乾隆皇帝得出,社会底层最危险的人物是“失意文人”。他认为,读书人大多功名心极盛,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荣华富贵。科举不顺,不会甘心于只做农民,一定会想法设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在他统治时期坚决把这一思想苗头统统扼杀掉。

    但是在乾隆皇帝后代子孙的统治中,就出现了因为科举之路不顺遂,转而组织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不仅严重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也差一点颠覆了整个民族的命运走向。

    清代皇帝经常讲,明不是亡于崇祯,而是亡于万历。熟读中国历史的乾隆知道,饥饿的农民是国家最危险的敌人,而温饱了的农民则是皇权最坚定的支持者。在位期间他多次部分或者全部免除农民的农业税,大力推广红薯、玉米的种植,同时兴修水利,解决农民温饱问题。这一时期中国人口数量激增,人口的增长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也加速了后来农民吃不饱饭贫穷的惨状。乾隆在位期间,自己适时的把握住机会,力排众议、高瞻远瞩的主动出兵内乱中的准葛尔部,并最终取得对于新疆的绝对控制权。这也胜利标志着乾隆盛世达到了“全盛”。

    好的爱情总是令人欲罢不能,有的人穷其一生都在追寻爱情的路上;而有的人却因为曾经拥有过,后来失去了,然后用一生来缅怀。

    而帝王的爱,对于身处后宫的众多嫔妃来说却是渴望而不可及的。皇上的妃子有很多,而皇帝却只能有一个。所以一些古言小说里的帝王一般是位深情又专一的情种,“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以此牢牢抓住女性读者的心。

    电视剧中乾陵皇帝的形象大多都是风流又处处留情的,而实际上他是一个比较注重礼法,感情也比较专一的皇帝。乾隆时代的后宫,管理非常严格,没有任何妃子敢于恃宠而骄,胡作非为。大家印象深刻的可以招来蝴蝶围绕身旁翩翩起舞的“香妃”,事实上,她是归顺朝廷的回族贵族之女,乾隆二十五年,被选入宫中,初封贵人,病逝于乾隆五十三年,享年54岁。

    但对于自己的嫡妻,“孝贤皇后”他却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少有的深情与专一的一位。雍正五年,十七岁的弘历与比自己小一岁的富察氏结为夫妻。作为一个有深度的男人,乾隆对女人的要求不仅是外表,他更在乎的是内涵和性格。在门第、外表和性格这三大因素中,富察氏最为突出的是性格。

    皇帝把她视为自己的解语花,在皇帝遇到困扰情绪烦躁之际,她能迅速读懂皇帝的心意,并给出适时的宽慰。皇帝心情大好时,她也能陪他挥鞭纵情马场。她是乾隆皇帝的第一个,因为是第一个所以是最好的,也是最美的,彼此倾心,然后难忘。

    乾隆皇帝登基之后,虽然进入后宫的女子越来越多,皇后的容貌也不复当年,但是却依然深深地吸引着皇帝。皇后的娴静、温柔、持重,不急不躁不妒都让皇帝觉得很舒心。两人就如同两棵相互依靠交织成长的大树,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成了对方的一部分。

    两人的感情是琴瑟和鸣的,然而没有谁的人生能够十全十美,帝王也不例外。乾隆皇帝一直都希望自己与富察氏的孩子将来能够继承大统,命运却总是在嫡子的事情上跟他开着玩笑。

    乾隆帝与孝贤皇后共育有两子两女,嫡长女早夭,嫡长子永琏九岁时患病去世,第二个儿子皇七子两岁时也因染上天花过世。只有一个女儿固伦和敬公主活了下来。

    面对接连痛失嫡子,乾隆皇帝内心很是悲愤。因为对于嫡子他比谁都看重,所以面对第二个嫡子的逝去他一时还没有缓过神。孝贤皇后也因为接连痛失爱子,身体上虽没有大病,小病却不断。皇后此后表面上虽然是一如平常,皇帝却清楚她表面的坚强下内心的脆弱。

    乾隆十三年,皇后在随皇帝东巡的途中病逝。两人结为夫妻二十二年,皇后正位中宫十三年。谥号“孝贤皇后”。

    孝贤皇后去世后,身为高高在上的帝王却在往后岁月中一直在追忆着她。自古无情最是帝王家,但是他对她却是深情的。

    乾隆后期的国家,自上而下贪污腐败严重,底层百姓的生活愈发艰难。读“四书”“五经”一路考取功名的官员,因为皇帝对他们思想上的高压控制,让他们逐渐没有了士人最开始的礼义廉耻,以及荣辱观。有的只是既得利益,想着怎么利用官职捞取更多的好处。这一现象不是个例,而是当时整个官场的风气。像历史上的大贪官和绅,所贪得的脏款令人咂舌。

    当乾隆皇帝还在有一种天朝上国的优越感时,却不知道此时的清王朝已经完全落后于欧洲国家。在英国人眼中此时的中国人是半野蛮人,等到时机成熟后就要用武力来打开中国这个古老文明国家的大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乾隆时代|《饥饿的盛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qf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