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幻化,离形归真,精神入门,骨骸反根,吉气感应鬼神及人。”(《青乌先生葬经)
“人死,形脱离而化为土,真气归本,精神聚于坟墓中,受生气,荫枯骨,则吉人祥之气与穴气相感应,积祯祥以及子孙也。”(金代兀钦仄注释)
意思说人死之后,精神不灭而聚于墓中,山川之生气可以使墓中枯骨获得生气,这种交融而产生的吉祥之气就能荫庇子孙,这是典型的“葬先荫后”的风水理论。
郭璞之《葬经·内篇》又说:“葬者,乘生气也,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后人对此文的解释说: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以父母遗骨藏于融会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因其心之所寄,遂能与之感通,以敌福于将来也。是知人心通乎生气,而气通乎天。以人心之灵合山川之灵,故降神孕看,以钟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靡不攸系。至于形貌之妍丑,并皆有象山川之美恶,故嵩狱生申,尾丘孕孔,岂偶然哉。呜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灵,亦人心自灵耳。”(《葬书·内经注》)
由此可见,墓地吉凶优劣,影响十分重大深远,小而言之,关涉子孙后代容貌的美恶,大而言之,关涉后世子孙的兴衰荣枯。所以,中国人有发达之后,必衣绵还乡、去光宗耀祖、去修葺祖山,以谢祖宗庇佑之恩的传统。这并非偶然。
这种传统墓地之“天人感应”的风水观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哲学“气为万物之本”的理论在墓地价值上的运用,它与佛教文化和任何外来宗教都无本质上的关联。
按照这种理论,我们会发现一些的公墓在选址上是不太合适的,这种不太合适的危害主要有二:让使用者的精神无法入门,遗骸无法获得生气,因此无法回归天宇,不得再生之路,此其一;从此断绝了与后嗣子孙的心的联系,无法荫蔽庇后人,尽不了人之祖先之阴责,自然也无法真正享受到子孙的祭祀。
中国人形容最凄惨的人生为“死无葬身之地”,其实,葬于无气之地也等此,葬未及人心实同未葬。
故凡涉此事者不可不慎,人间喜乐福祸多端于此,只人不实知而已。
看风水,有这么容易的事么,大字不识几筐,古文不解句读者,敢称风水先生,乃至大师,那就是作死,且祸及子孙,不可不可。误人害己,罪过罪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