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管子》学习第202天《九守第五十五》

《管子》学习第202天《九守第五十五》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4-08-08 08:44 被阅读0次

《管子》学习第202天《 九守 第五十五》

原文阅读

      安徐而静,柔节先定,虚心平意以待须。

右“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塞矣。

右“主明”。

      听之术,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许。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也。

右“主听”。

      用赏者贵诚,用刑者贵必。刑赏信必于耳目之所见,则其所不见,莫不暗化矣。诚畅乎天地,通于神明,见奸伪也。

右“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

右“主问”。

        心不为九窍,九窍治。君不为五官,五官治。为善者君予之赏,为非者君予之罚。君因其所以来,因而予之,则不劳矣。圣人因之,故能掌之。因之修理,故能长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下乱。寂乎其无端也,外内不通,安知所怨?关闭不开,善否无原。

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曰动奸。奸动则变更矣。

右“主参”。

      修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名生于实,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

右“督名”。

字词注释

[1]待须:等待。须,等待。

[2]右:古人著书,从右至左,因此“右”即为“以上”的意思。

[3]辐凑:聚集,集中。也作“辐辏”。辐为车辐,辏为车毂。形容人们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

[4]距:即“拒”,拒绝。

[5]暗化:潜移默化。

[6]四方:原作“四曰”,据王念孙说改。“四方上下”,承天地而言;“左右前后”承“人”而言。

[7]荧惑之处:原作“荧惑其处”,据王念孙说改。即疑惑不解的地方。

[8]关闭不开:原作“关闬不开”,据王引之说改。关、闭均指门闩。

[9]动:即“洞”,洞察之意。

译文参考

        人君居位,应当安定从容而沉静,柔和克制而保持镇定,平心静气等待着。

以上是“主位”的内容。

      眼睛贵在能见,耳朵贵在能听,心贵在有智慧。用天下人的眼睛来看,就没有看不到的;用天下人的耳朵来听,就没有听不到的;用天下人的心来思考,就没有不能了解的。集中大家的力量办事,聪明就不会受到蒙蔽了。

以上是“主明”的内容。

      听取情况的方法是:不要一下子就拒绝,不要一下子就同意。轻率同意就有失原则,轻率拒绝则容易闭塞。要像高山一样,让人看不到顶;又像深渊一样,让人觉得深不可测。公正冷静是神明之德的极点。

以上是“主听”的内容。

      行赏贵在诚信,用刑贵在坚决。在耳目所见的地方推行刑赏时既诚信又坚决,那么耳目所不见的地方也能被潜移默化。诚,能够通畅天地,通于神明,必能发现奸伪之徒。

以上是“主赏”的内容。

      一是天上的,二是地上的,三是人间的,四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明白的地方在哪里呢?

以上是“主问”的内容。

      心不包办九窍的事,九窍自然能办好。君主不包办大臣的事,大臣自然能做好工作。为善的,人君给予赏赐;为非的,人君给予刑罚。根据臣民的作为,人君相应地给予赏罚,政务就不会烦劳。圣人因势利导,所以能掌控好。因势利导来治理,故而国运长久。

以上是“主因”的内容。

        人主不可不谨慎周密。人主不谨慎周密,那么群臣在下面就会发生混乱。寂静地不透露出端绪,内外不串通消息,人们怎么会产生怨气呢?传话的开关不开,那说好说歹都没有源头了。

以上是“主周”的内容。

        一是看得远,二是听得远,三是明察秋毫。清楚地了解到千里之外、隐微之中的情况,就能洞察奸恶。奸恶被洞察,变乱就能被阻止了。

以上是“主参”的内容。

        依据名称来考察内容,依据内容来定名称。名称内容互相促进,又互相说明。名称与内容相当就能治理好,不相当就会混乱。名称源于内容,内容源于德,德源于理,理生于智 ,智源于“当”。

以上是“督名”的内容。

核心内容解读

        此篇讲君主应当遵守的九个方面,意思是君主治国的9项核心技巧。其内容与黄老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极为接近。《鬼谷子》和《六韬》中也有诸多相似内容。这里重点分析前几条。

      开篇就说“安徐而静,柔节先定,虚心平意以待须。右主位。”这里谈到的安、徐、静、定,虚心平意,与《鬼谷子·符言》第一条非常相似:“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争),虚心平意,以待倾损。右主位。”

      主位,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便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对于一个在位者来讲,便是要稳固自己的职位。君主“虚心平意”正是君主赏罚督责的先决条件。鬼谷子认为,一个要成就点儿事业的人,至少要具备四点修养:安、徐、正、静。这是鬼谷子训练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给我们开出的四字箴言,更是中国古代立身经验的概括。在下文的背景知识中分享了相关内容。

    第二条是“主明”。“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的意思是:要让天下人变成领导者的耳、目、心,也就是领导者要乐意听取天下人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天下任何事以及天下人的任何想法,我都能够心知肚明。一个国家领导者能够了解各地的民情,掌握天下的民心,当然就更容易做到政治清明、民生乐利。第二层意思是:要站在天下人的立场来看、来听、来想,站在天下人的立场来思考。“辐凑并进”,“辐”就是车轮的支撑,呈放射状的结构。“凑”就是由外而内集中的意思,所以“辐凑并进”就是当大家都把所见、所闻、所想的都集中到领导者这儿来,这样“则明不蔽矣”,就不会被蒙蔽,可以避免决策思考的盲点,不会变成糊里糊涂的领导者。

      第三条“主听”。“听之术,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许。……深渊度之,不可测也。”这是说,为了有效地驾驭臣民,帝王君主还须做到深不可测,使臣子百官竦惧。如《尹文子·大道上》也说:“术者,人君之所密用,群下不可妄窥”。

      这篇文章还谈到“主赏”“主问”“主周”“主参”“主因”等方面,君主当兼听、勿轻易可否、要任用百官并督责他们等诸多方面。黄老政治哲学的核心要点是“君无为”而“臣有为”,这样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整体来说,多方了解情况,做到兼听则明,赏罚必信,就可以督促大臣各尽其职了。最后还涉及到“督名”,内容是“修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是循名责实的思想。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鬼谷子》中的“安、徐、正、静”(节选)

        作为高人的鬼谷子,隐居世外,他的理论不是源于亲身实践,而是来自历史的经验总结,来自对中国文化的考察和对人类心性的省思。《鬼谷子》中的《符言》列了九条立身法则,不仅是理论概括也是经验的总结,讲的是一个人需要怎样的心性修养才能去使用智谋,才敢去使用智谋。其观点与《道德经》《论语》《韩非子》《孙子兵法》《管子》《六韬》《邓析子》不谋而合,蕴含了古代高人们怎样的思考,历史上有哪些故事与这些格言惊人相似呢?

      《鬼谷子·符言》第一条是这么说的:

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争),虚心平意,以待倾损。右主位。

      那么,为什么要安、徐、正、静呢?怎么才能做到安、徐、正、静呢?

1.安

        在儒家看来,“安”是一个人从小孩子的不定性走向成年人稳重成熟的必由之路。“四书”之一的《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安,首先是要有定力,就是要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要想成为一个让大家敬重的君子,要想成为一个走向成熟的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追求人格的完美和道德的完善。有了这样的正面追求,才能够定下心来修炼自己,不断增加正能量,这是做人的根本。

        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渴望,那么,为什么不少人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呢?主要是心不安,总想着一夜之间获得成功,总想着奇迹会在自己身上发生,有了这样浮躁的心态,不仅不能认真做好手边的事,而且连自己最擅长什么也不清楚。看似选择很多,却做了自己最不擅长的;看似机会不少,却没有能够把握住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出在没有定力上。

      楚霸王项羽一度叱咤风云,但后来为什么会败亡?性格决定命运,格局决定成败。司马迁便写了一段耐人深思的话: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少年时期,学书法、学剑、学兵法,都不能坚持,更不能深入,但是胆子却很大,二十二岁那年,看到秦始皇巡游,张口便说:“彼可取而代也。”一下子让项梁对他刮目相看。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有志青年,“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顿时让吴中子弟很是敬佩。

      我们都熟悉这样的说法:一是宁静才能致远,二是胆大心细。宁静就是能定,心细就是能虑,以此来衡量项羽,他胆大而浮躁,能够打破一个旧世界;年轻而气盛,却不能建立一个新世界。这就注定他只能把天下折腾得一塌糊涂,收拾残局还得靠刘邦这样的人来完成。

        安,其次是要安心,就是随时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一是坚持自己的目标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想清楚了,才能做得明白,不轻易被外在诱惑所吸引而迷失了方向;二是要知道自己的边界。任何人都有短板,哪些事情驾轻就熟,哪些事情力不从心,心里要明白:同行没有同利,同事不能同成。在做人上要取长补短,日新月异,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而在做事上,扬长就是避短,长处发挥到极致,就能取得别人无法替代的优势。这是让自己安心。

        其次是让别人安心。说完项羽,我们来看看刘邦,司马迁这样写刘邦: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大事家人生产作业。(《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喜欢接济朋友。胸襟开阔,大度,说的是做事能抓大放小,掌握关键环节。我们只用比较一下刘邦、项羽在关中的做法,就知道楚汉战争的结局。

          刘邦攻入咸阳,面对关中父老对汉军的敌视,采用了最简单的安民之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祖本纪》)

        我们知道,秦立国之后推行严刑峻法。严,是法令严苛。法禁太密,百姓议论朝政,不管有无道理,便是诽谤,会有灭族的危险。峻,是法令太急。稍有违法,立即执行,两人在一起说闲话,就有可能被冠以密谋的罪名,会被判以弃市。百姓动辄得咎,没有自由便觉得痛苦;没有程序正义,判决就不能让百姓心服。口服出于淫威,心服才能安民。刘邦顺势废秦苛法,按照人情事理,简单规定了:杀人偿命,伤人抵罪,偷盗处罚,严苛其余的法令立即废除。一下子让观望中的秦地百姓体会到了新政带来的自由。

        刘邦又担心偏远地区的百姓不知道,便派遣将领随同秦吏到偏远地区去普法。这样一来,关中百姓立刻感到了新政府的宽宏大量,觉得从沉重的负担中解放了出来,纷纷带着牛羊去刘邦营中慰问。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迅速赢得了关中百姓的拥护,使得关中成为自己的根据地,为后来暗度陈仓、定都长安做了战略上的准备。

        而项羽呢?进入关中像是在报仇:

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这简直就是流寇。有人跟他说,霸王应该定都在咸阳,项羽犹豫了一下,但看到被自己烧毁的咸阳便说:“大富大贵不回老家,就像穿着一套好衣服半夜走路,有谁知道?”于是带着抢来的珠宝金银撤军往东了。人怕没文化,不知道省思,无知无畏的项羽,没有敬畏之心,就不知道拘束;没有自省之心,就只能狂妄到底,打打杀杀一辈子,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干什么,注定是只能以悲剧收场。

      定心、安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为,是走向成熟的第一项修炼。目标明确、途径清晰、上下齐心,就具备了成家立业的基本条件。一旦进入实际的运作中,遇到头绪繁多、诉求各异、利益冲突的局面,又该如何面对积重难返的客观环境呢?

2.徐

        徐,就是做事稳重,有张有弛,有轻有重,徐缓有致。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船小好掉头,小的单位机动灵活,可以随意调整。但治理一个大的国家,管理一个大的单位,要意识到历史惯性和传统力量,最忌讳操之过急。“徐”的第一层意思是做事不能太峻急。

      秦之所以亡,在于政策急,在二十年内能把六国灭掉,打碎一个旧世界,这是破。但要在十五年内重建一个新世界就很难做到,因为这是立。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不顾国家实力,不顾百姓生活,靠行政命令、用军事手段筑长城、修宫殿、毁名城,强行推广郡县制,结果逼反了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帝国瓦解。

        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鼓励将领也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后来不放心,诛灭了异姓王,分封诸侯建国,久而久之,中央弱而诸侯强。景帝急于采用晁错削藩的建议,直接裁减诸侯实力,逼得诸侯起兵造反,酿成“七国之乱”。武帝即位后,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改用了较为和缓的策略,允许诸侯将封地赐给自己的孩子。原先诸侯的土地和权力集中在长子长孙手里,代代相传,其余的子孙分不到土地。新的政策允许诸侯将土地赐给所有的孩子,这样诸侯的封地就很容易分成无数小的区块,集中不起来力量与中央对抗。而且在分封中,原先诸侯与中央的矛盾变成了诸侯王子孙们的内部矛盾。不出几代,就彻底瓦解了自西周以来所固守的分封制度。

      “徐”的第二层意思是遇事不能太着急,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解决问题。做的事情越大要解决的问题越多。我们常说的大将风度,就是临大事有静气,才能让同事放心,让部属安心。

        说到大将风度,还是看看淝水之战中的谢安吧。

      公元383年8月,前秦苻坚率领百万大军伐晋,当时东晋兵力虚弱,可抽调的只有谢玄的八万北府兵,面对强敌压境,举国震恐。谢安这时担任征讨大将军,率领谢家军迎敌。谢玄临行时向叔父谢安请示机宜,谢安却像平时一样说话:“我会另行下达命令的,你先去吧。”

谢玄不敢再问,又让部将张玄再次请计。谢安还是没有回答,既然你俩不走,那就准备车马跟我一起到山中下棋吧。谢玄的棋艺要比谢安高不少,但心中牵挂战局,魂不守舍,忧心忡忡,多盘都不能取胜。下完棋,谢安又带着他们登山,直到夜幕降临才回府。

      另一位大将桓冲担心京城安危,派兵前来增援。谢安听说后,让那些兵马回去,说你们那边战略位置同样重要,加紧防备,我这边已经安排好了。桓冲看完谢安的命令长叹一声:“谢安有度量,但却不懂得什么叫如临大敌,现在是战战兢兢的时候,他却还在那里游山玩水,我们只能自己应对了。”

        其实谢安更加忧心如焚,但着急不能解决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作为主事的大将军,是全军的主心骨,一国安危系于一身,怎能像一般人一样忧形于色。他如果乱了方寸,朝廷就乱了;他高度紧张,东晋绷得很紧的弦可能就断了。只有等大家紧张、害怕、着急、无奈的情绪平定下来,才能从容面对。谢安的游山玩水,是用来安抚将领紧张、急躁情绪的心理疗法。

      当谢玄率领大军取得胜利的捷报送到京城,谢安正在将军府与客人下棋。他拿过捷报看过,随手放在一边,继续下棋,还是那样不紧不慢。客人忍不住了:“前方战事怎么样啊?”

“孩子们已打败了敌人。”谢安淡淡地说。

      等下完棋送客人走后,谢安从客厅走回内室,竟忘了迈门槛,把木屐底部的木齿都撞断了。可见他心中是何等的兴奋,但表面上一如既往地从容。

      老百姓常说的“大将风度”,正是说做事要沉稳、自信、从容,在关键时刻沉住气,不着急,这才是稳坐钓鱼台。

3.正

        正是立身端正,处事公正。谢安举重若轻,能用从容安定军心,在于他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子侄。他的夫人经常教育孩子,有一天问谢安:“我苦口婆心说,怎么看不到你去教育孩子呢?”谢安回答说:“身教。我也时常教育孩子啊,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教育的方法是做给他们看。”谢夫人说的是言教,而谢安讲的则是身教。身教,就是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求属下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想具有影响力,那就先要立身正,才能服人。

      一是立身端正,一个人要有正气,就会凛然不可犯,奸邪小人、芜鄙之事就不会沾染其身。如何培养浩然正气呢?那就要亲贤臣,远小人,友正直而近高雅。一个人的境界取决于他的朋友,一个人的水平取决于他的对手。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看看他整天和什么人在一起就知道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培养了高雅志趣、浩然正气,自然不知不觉就有了同样性情的朋友。

      光武帝刘秀退朝之后,就与朝廷里有学问的公卿讨论经书中的义理,探寻治国之道,常常兴致高昂,持续到半夜方才歇息。皇太子觉得这样劳累,会不会损坏身体,就把自己的疑虑跟刘秀去讲。刘秀说:我以此为乐,不觉得疲倦。因为刘秀知道,得天下容易而守天下难,只有寻找到长治久安之法,才能保证国家稳定。

        唐太宗即位以后,集四部之书二十余万部放在弘文馆,精选天下饱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人,轮番值更,每天退朝之后便来到内殿讨论历代行政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作为执政的参考,作为朝廷处理问题的依据,也是常常到半夜方才结束。优秀从来都不是天生的,成功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不断学习,不断修为,不断熏染。德不孤,必有邻,多读书,多交益友,便能脱尽渣滓,不断养成浩然正气。

        二是处事公正,就是做事要顾全大局,成人之美。“安史之乱”中,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从左藏库出发。唐朝时左藏库是国家的钱库。当玄宗到达库门口,远远望见上千士兵手持火把迎候。唐玄宗就问:“这是干什么呢?”杨国忠说:“准备烧了国库,让安禄山的叛军什么也得不到。”

        唐玄宗虽然晚年荒废朝政,但年轻时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杰出青年,也曾一度做过明君,关键时候还是不糊涂,立刻责备杨国忠:“安史叛军若到了府库一无所获,必然向百姓横征暴敛,敲骨吸髓。与其焚烧,不如留给他们吧,不要让他们再来折腾我们的百姓了。”随即命令撤了火炬。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长安城,老百姓听到后都很感动,纷纷说:“国君还是爱我们老百姓的,能这样做,说明他的福气还没有完,虽然暂时逃出京师,应该还能回来的。”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一个人能以身作则,才能不言而教,得到大家的信任。立身端正,就是不胡来,不乱来,坦荡磊落,庄重正直;处事公正,就是知道何去何从,大公无私的事努力去做,先公后私的事尽量去做,损公肥私的事坚决不做。做到安,有了心境;做到徐,有了气度;做到正,有了标准。那么静是什么含义,又该如何做到呢?

4.静

        静,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心不妄动。俗话说:饱暖思淫欲。一个普通人有了经济基础之后就会胡思乱想,约束不了自己的内心。如果要想做点儿大事,不学会自我收敛,自我反省,就会忍不住在众人面前显摆。倘若做了高管,下面有一堆捧场者,旁边有一堆怂恿者,上面缺少了监督者,则很容易自我膨胀,觉得自己不仅无所不能,甚至有时候简直就是圣人再世,便容易骄纵膨胀,不知不觉走向毁亡。

      当年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论语·学而》)贫穷而不去谄媚富人,富足而没有骄纵之心,会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那样做也不错,但这样做就更好了:贫而乐,即安贫乐道,虽然贫困,但知道做人的底线在什么地方,不去违法乱纪,不去卖主求荣,不去铤而走险,说明做人有底线。如果坚守德行而没有富贵,不要怀疑,那不是你的错,是社会需要调整。富而好礼,越富足越要讲规矩,尊重规则,才能保持富贵绵长。这个时候,锦上添花的事情可以做,雪中送炭的事情更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去做,损人不利己的事不去想,这样才不会骄纵,才不会坑害自己。

      静,用道家的话来讲,就是心要虚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是说人要放弃心中的杂念,做到内心的宁静和澄明,进入无我的状态。

      宋朝有个宰相叫富弼,少年时在洛阳,有人背后骂他。朋友就告诉他,他说:“骂的是别人吧。”朋友又说:“提着你的姓名骂你,怎么会是别人呢?”富弼便说:“可能是骂同名的人吧。”不入耳之言,自然不入心,那个骂富弼的人后来听富弼这么说,便觉得惭愧。富弼能够不动心,与其说是心胸宽广,莫若说是心境澄明,宽广能容纳下别人,澄明能想清楚是非。人生在世,只要做事必然有流言蜚语,做天下事,自然要敢于面对天下之论、能够容忍天下之谤。若轻易因为属下一句话而怒不可遏,因为对手一件事就不计后果,只是匹夫之勇,怎能赢得属下的敬重,赢得他人的尊重呢?

      静,从法家来说,就是静因之术。《管子·心术上》说: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静因就是处静,处静就是以无为求有为。一个高明的人是要时时刻刻调动同事的积极性,看似无知,实则洞察属下的长处,能够有效利用部下的优点补充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盯着手下失误来证明自己高明,靠责备训斥属下来树立威严,这才是最高明的管理。

        刘邦打下天下之后,就在洛阳的南宫举行庆功宴。酒过三巡,刘邦问众臣:“咱们一起总结一下: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去天下呢?”

        高起、王陵不假思索就回答道:“陛下您带领我们攻城略地,打下来就分给我们,大家跟着你一起享受胜利成果;项羽则不然,他担心别人功劳大过他,疑虑贤明的人超过他,就他一个人厉害,所以失去天下。”

      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之所以成功在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用之,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范增还不能重用,所以被我打败了。”

        安、徐、正、静,是一个人做事业的必备素养:心安理得才能持之以恒,徐缓有致才能有条不紊,公正才能赢得天下信任,虚静才能激发属下热情。有了这样的心性修养,才能谈得上去做一番事业。

参考资料

《纵横心法:鬼谷子的权谋与韬略》,曹胜高,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相关文章

  • 管子.九守

    【原文】 主位 安徐而静,柔节先定,虚心平意以待须。 主明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

  • 管子·九守并译

    管子 · 九守 作者:周.管仲 译析:石宏博 主位 安徐而静,柔节先定,虚心平意以待须。 主明 目贵明...

  • 管子.九变

    【原文】 凡民之所以守战至死而不德其上者,有数以至焉。曰:大者亲戚坟墓之所在也,田宅富厚足居也。不然,则州县乡党与...

  • 社群学员晨读分享【孙子兵法~攻守道】

    二十八期第3天-《攻守道》 ———————————————————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守...

  • [RIA学习力]《学习心理学》NO.11冬夜读书yhy

    《学习心理学》第11天──「RIA学习力」便签输出第6期 拆页十五 来自《第九章 学习中的动机和自我调节》 P26...

  • 「RIA学习力」《学习心理学》No.11,未闻

    「RIA学习力授权导师」便签输出第6期第11天 拆页十五 来自《第九章 学习中的动机和自我调节》 P267 (二)...

  • 079-01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第1段)

    《黄帝内经》素问●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第1段)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作者:佚名时间:2012-01-28 学习时间...

  • 079-02长刺节论篇(第2段)

    《黄帝内经》素问●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第2段)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作者:佚名时间:2012-01-28 学习时间...

  • 我爱你

    那是蓝色九月的零晨三十五分。 “还没有睡吗?那里面只有你了”一个声音说。 “守大门儿呢!” “不需要守” 守的是我...

  • 蔡瑞雪【乐观组】精进打卡2018.04.01

    【日精进打卡第97天】 【知~学习】 《六项精进》0遍共136遍 《大学》0遍共134遍 【经典名句分】 第五十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管子》学习第202天《九守第五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vc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