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行为或做事方式,或企业墙上的口号,或企业经常搞的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或企业薪酬与激励体系,或公司内部的氛围……
很多的时候,我们说什么是企业文化?经常只能说到其中的一个点,这并非说得不对,只是说得不全面。
因为不全面,也容易让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变得,甚至误解,以致在实施企业文化构建与落地过程中,走弯路,劳民伤财。
子梵走访很多企业,发现很多企业都说自己的企业文化很好。但当我们调研完后,发现他们企业文化的好,指的是各种唱歌、演讲、运动、户外拓展等“文武”活动不少。而这些跟风式的“文武”活动,顶多也就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展现形式,离真正的企业文化,差之千里。
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现象产生呢?是因为企业创始人、董事长和总裁对企业文化认知不够。
子梵根据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和思考,从大师级人物的观点、再到企业大佬的认知,以及企业文化与相关要素的关系,分析解读什么是企业文化。
一/壹
企业文化理论之父埃德加.沙因的企业文化三层次学说,是非常值得企业创始人、董事长和总裁等企业重要负责人细读和理解的。
埃德加.沙因的企业文化三层次,以及对企业文化的相关解读。不仅提升了子梵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并对完善企业文化落地方法提供了很大帮助。因此,子梵在这里结合一些实例与大家分享沙因的企业文化三层次学说,即人工饰品、价值观念和深层假设。
这文字看上去有些不易理解,没关系,子梵根据实际案例来讲,大家就明白了。
首先,人工饰品层面。
人工饰品是那些外显的企业文化产品,能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如制服),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当你进入一家企业内部的时候,人工饰物是最容易观察到的文化层次,因为它处于最表层。我们回想下,我们曾经去过的餐馆、酒店、商店、银行和政府机构,留意他们的建筑风格,内部装修、人际关系。工作氛围以及员工的制服和言行举止。你很快就会发现,不同企业的行事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我们去一家互联网公司,里面的内部装修往往都非常开放的,好几个人围在一个椭圆形的桌子在做事,他们穿得特别随便,甚至有穿拖鞋的,他们工作看上去好像也是特别自由的,工作的时候可以随便喝一杯咖啡,整个工作氛围看上去紧张,但自由。
而当我们去一家机械工厂的时候,里面的人正在埋头干活,他们彼此不说话,毫无神态。
所以,我们从这两家公司来看,这两家公司拥有完全不一样的文化。不过,做出相关细节判断的时候,我们必须非常小心,因为我们只看到表象,我们根本还不知道他们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其次,价值观念层面。
藏于人工饰品之下的便是组织的“信仰与价值”,它们是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哲学。这些东西一般会在文化手册,或宣传册或公司墙上看到。
当我们更加深层次去理解一家公司文化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询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比如,这家互联网公司的桌子为什么是椭圆形的,为什么是这么多人围在一块工作,而不是像豆腐块那样的办公风格?他们这时候可能会告诉你,他们提倡扁平化,开放共享的工作方式,有什么问题马上提出来,并且马上一起解决。
不过有些公司也是大家围在一个桌子做事。但事实上,是因为公司觉得这样更时尚。
而且你又会发现,有些文字层面的价值观又经常与他们的行为方式截然相反。
比如他们的价值观上标明要“互相信任”,但从内部的人际关系看,他们关系非常紧张,几乎就没什么信任可言。
比如有些企业价值观说“客户第一”,但是我们在他们售后部门调查的时候,发现他们客服人员对客户的态度非常差。那么,请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再次深入发现,这与企业深层假设有关。
第三层,深层假设层面。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把一些价值观念、思维和哲学沉淀下来,成为集体潜意识的观念,这就是深层假设。
什么叫潜意识观念,就是自己根本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但就去做了。比如说一个人,看到蛋炒饭就想吐,甚至心里特别紧张,而且无法控制这种紧张的行为。为什么呢?是因为很多年有一次吃了蛋炒蛋,发生了严重的急性肠胃炎,痛得地上打滚,因为这种经历导致他看到蛋炒饭就想吐。很多年过去了,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蛋炒饭就想吐,因为这种感觉已经深入到他的潜意识了。
还有就是我们回到刚才那个问题,明明在企业文化手册里写着“客户第一”,但是售后部门,我们发现客服人员对客户的态度非常糟糕。从深层次我们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这家公司现在虽然打着“客户第一”的口号,但是这家公司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被团队认为公司之所以能发展,是因为公司重视产品毛利,在市场的每个关键节点,都能抓住高毛利产品销售出去,这与“客户第一”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与“高毛利产品第一”关系最大。
因此,在公司长期发展过程中,“高毛利产品第一”已经进去了团队集体的潜意识,导致在制定各种考核政策的时候,潜意识往高毛产品倾斜,而对售后部门的工作,对售后的相关工作忽略了。
深层假设或者说潜意识的精神文化,一定需要从企业发展历史,尤其是重要节点去思考,还有创始人以及高管层的价值观理念,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各方面去探究。
企业文化很难去定义,但读懂沙因的企业文化三层次学说:人工饰品、价值观念和深层假设,有助于深度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
二/贰
二战后美国企业的衰败,日本企业的迅速崛起,引起美国人的深刻反思。美国反思出来的结果,就是日本企业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是因为日本注重以人为基础的企业文化管理。这种观点,得到美国、日本商界和媒体的高度认同。
很多人以为只有中国企业才对企业文化这么热衷,事实上,国外的企业,对企业文化管理的理论探究和实际运用,比我们中国早得多,而且用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稻盛和夫的公司、美国的星巴克、杰克韦尔奇时期的通用、Google、Facebook、亚马逊、苹果等等,都是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管理的标杆典范,并因此取得巨大成功。
1、华为总裁任正非的企业文化“资源说”
中国是在90年代初的时候,有一些企业也开始注重企业文化管理。这些早期开始注重企业文化管理的企业创始人,他们的观点或者认知,对我们现在的企业总裁、董事长和创始人,以及高级管理层团队,是很有必要深度学习和理解的。
其中最有名的,是华为。华为任正非对企业文化定义为一种“资源”,所以子梵把任正非的这种说法,叫企业文化“资源说”。
《华为基本法》认为: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人类智慧创造的。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唯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精神是可以转化成物质的,物质文明有利于巩固精神文明。我们坚持以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的方针。这里的文化,不仅仅包含知识、技术、管理、情操……,也包含了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无形因素。
任正非把企业文化看成是无形的因素,而且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资源。
任正非是国内企业家中,极端重视企业文化的一位总裁。1997年左右,华为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进驻华为拟写《华为基本法》,历时多年,几易其稿,不惜耗掉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这在国内是罕见的。毋庸置疑,《华为基本法》为华为创造了巨大价值,不可估量,而且成为中国商界争相学习的商业管理圣经。任正非对此坦言,《华为基本法》至少为华为带来十个亿的广告价值。
2、猎豹总裁傅盛的企业文化“公司本质论”
猎豹傅盛出生于1978年,算是新锐创业者或企业家,有一定成就,而且年轻。他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也代表了当下新锐创业者群体。所以,他的观点和理解,也非常值得细读。
傅盛在2018年猎豹的新年演讲上,他说:
这一年,我重新思考很多问题。我在想——公司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其实第一反应就是收入。
谁对于公司是这么判断的呢?网上的评论分子。因为,只要你的收入和股价出问题,他们就觉得你不行了。有时候,我骂一句,你懂个屁,然后就被截屏,说CEO深夜骂街。我心里想,CEO深夜骂街有什么了不起?美国总统还白天骂街,不一样治理好美国吗?
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不应该简单看评论。如果我们也和他们一样,用一个收入考核现在的变化,就会失去真正的内在价值。
有一次,跟一个业务干部交流,他说,傅总,你不能这么说我,我的收入涨了。我说,如果我像一个网上的评论分子,只用浅层的收入判断本质,那我就不应该当CEO。我应该天天在网上发表评论就行了。
我一定要看到更内核的东西。
往下想,如果收入不是公司的本质,总该是业务吧?业务就是产品,有好产品就有一切啊?过去几年,我们不停尝试新产品,全力以赴做产品,遗憾的是,一个产品总有它的生命周期。没有产品是长盛不衰的。
公司的本质不是收入,也不是业务,那么,是团队吧?我想了想,这也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也许有一天,我也不会在猎豹;也许有一天,大家都不在了。这家公司又安排给了更年轻的一批人,也许猎豹更强大。乔布斯离开苹果10年,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评论,但苹果的体量比那个时候大了太多了;迪士尼去世了也有几十年,管理层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迪士尼给人们带来欢乐的梦想从未改变,且越来越强大。
最后,我就想起了基因。或者,叫文化,叫精神,叫使命。当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信仰、认知和信赖的时候,它就开始变成这家公司的基因。不论中间有多少变化,只要这些基因在,就有可能重构这家公司。
公司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它自己会成长,会进化,我们只是它中间的一层哺育者,而已。我们一起参与过它的创建,已非常幸运。就像一个孩子,你把他生下来,他的每一个细胞,都由你,分裂而来,但有一天,他会和你不一样,他也会有他自己的独特性。
当我真正想清楚这个问题时,更加不在意外界的质疑了。太多人没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常常会把最外面的一层——收入做成公司的本质;或者把第二层——业务做成公司的本质。
只要我们意识到,自己有机会建立一家完全与众不同的公司,并将其注入基因,我们就不会如此盲目迷失,我们就有能力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
子梵从傅盛的讲话中,看到猎豹总裁傅盛的理解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本质,只有为公司注入基因,才能建立起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并在奔跑的路上,不盲目迷失,有能力战胜各种困难。
相比于沙因对企业文化的深度三层说,华为任正非的“资源说”、柳传志的“房屋论”和傅盛的“公司本质论”,更通俗说明了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参
接下来子梵讲讲企业文化的内核组成部分。这样大家可以更加直观了解自己公司的文化基因。
企业文化内核由企业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组成,不管你的企业价值观体系是如何描述的,但万变不离其宗,稍微分析下,都是由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组成的。使命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业,这个组织存在的理由和根本目的是什么?”,而愿景回答的是“我们准备把这件事情做到什么程度”,核心价值观回答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这个愿景”,那杰克韦尔奇的话说,核心价值观就是行动纲领。
那企业文化体系中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与战略、流程、组织、营销、制度、行为、业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使命决定了这家公司的愿景和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这么说呢?
使命就是你觉得做这家公司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家公司。就好比一个人,我打算这十年我要去旅行,因为我觉得旅行可以让我开拓眼界,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这其实也就是我旅行的意义,这其实就是旅行的使命。那么使命决定了我的愿景,我为了达到我旅行开拓眼界,感受不同风土人情的使命,我给自己一个愿景,十年之内走100个城市。这就是愿景。
那么,战略是什么?你给自己定了一个100个城市的愿景或者梦想,那么你还得定阶段性的目标,比如这两年,我因为还要不断熟悉旅行的各种攻略,我得把时间多花一些攻略这边,所以我把两年的战略目标定位10个城市,而且为了更好的给自信,首先从最容易走的路线开始,先走北上广深这四个城市,因为这几个城市基础建设比较好,走起来交通也方便,所以可以给自己自信,这是一个战略突破口。
战略往往决定了流程,就是做这件事,实现这个目标,我得通过哪些流程才能完成。而流程往往决定了组织架构,流程需要哪些部门。因此,组织架构因此而定。一旦组织架构形成就会决定了哪些人适合这些部门,团队也就形成了,组织变得有血有肉。而这个时候,营销也好,行为也好,考核也好,制度也好,都是为了支撑战略,而战略是为了服从大的愿景,而愿景源自使命。
很多人关注的短暂业绩,是战略上的一朵小花,或一片绿叶。
四/肆
说到这里,很多人已经明白,企业文化是企业区分其他公司与众不同的基因,是决定战略、流程、制度、运营等方方面面的地基,是生生不息的资源。一个企业就像一棵树,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往往由文化基因,文化地基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