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岁的年纪,本应该在工作中小有成绩、在家里应该独挡一面的阶段,但对于我来说却是比较尴尬的时期,二十九岁结婚,孩子两岁半、刚买的房子,首付是啃老的,贷款要用掉一个人的工资,逛个淘宝选双鞋子可以用掉两个小时,目的却是为了对比哪一家可以让自己再少花五毛。
靠着死工资过活,薪酬也是一般,每天起床上班挤公车、打卡混日子,还满嘴的埋怨公司怎么这么不公平,都不说好好照顾“任劳任怨的老员工”。下班回家,孩子老人带的不错,索性就窝到床上,玩着手机还得数落老公一点都不懂浪漫。
从小上学的时候自己就是乖孩子,老师讲什么听什么,问的问题永远不会超过作业范围。成绩中等,属于不被家长念叨,老师口中学习认真的好学生。在社会上呆了这么多年,自己依旧还是不上不下,状态有点像死海,人是漂在那里,是死是活还真看不出。
那些上学期间的特别能气老师的学渣怎么混的反而风生水起的,尽管有土豪的味道。现在想想感觉土豪这个词其实也是我们这些成天攥着死工资,算着通胀率的人说的酸话。那剩下的那些学校里的好学生呢?真的像网上流传的那样,混的也不怎么样吗?
当然不是,真的只知道学习没法融入社会的学痴其实没多少,只不过现在网络发达,事不在多大,得看媒体想让你看到什么。为了迎合平凡众生酸葡萄的心理大大的标题一写“北大才子买猪肉为生”“清华才俊应聘某企业遭淘汰”等等,都成为了浑噩平凡族原地转圈的良好借口和安慰。看吧,学习好其实也没用,混的还不如自己。然后继续过着混业绩、混日子、混时间的生活状态。
实际上学霸和学渣,到了社会,为什么都混的不错的原因,不在于上学时期的卷面成绩,而是看他们的学习力,知识从来都不是依靠书本才能传播,实践和观察、分析、总结是他们取得不断进步,获得成功的核心。
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讲到学习部分的时候,对我有一种当头棒喝的痛感,也像是一下子接通电流的感觉。发现为什么自己永远都赶不上好时机?为什么做同样的事情,永远都没有拿过第一?为什么自己对着工资精打细算,却还是囊中羞涩差点跑不赢通胀的真正原因。
学习金字塔,阅读理解能力是底层、检索能力建立在相当熟练定完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再上一层就是写作能力,顶层是把自学的能力转化实践能力。每一层都需要在读书时期长时间打磨才会能有效果,而且学习能力的提升从来也不是逐渐攀升的,需要经过很多的低谷和平台期才能上升。
所以学习好的伙伴,他们的内心是强大的,是足够耐心的,是要经历一次次失败爬起来继续上路的。如果他们有了自己的目标一定就会成功,这是无疑的。
学习还要勤于思考、能够看到思维陷阱和逻辑清晰,这些不仅仅是书本可以学到的,因为要有质疑权威的勇气,敢于质疑应试教育里所教授的理论。学渣还真的往往有着这样的特质,一向不喜欢死板的教育模式,敢于跟家长或者老师的某些做法说不,有着自己的思维模式,真的认准一件事,学霸也不上。
优秀学渣们,更有主见和想法,更容易跳出限制看问题,提前进入社会的他们眼光更直观更独到,成功也是必然的。
看到这些,对于我们平凡族真正的打击不是看到差距,而是依然觉得自己状态还可以,原地踏步下去。还好我觉醒的不算晚,尽管现在没有太多的学习时间,但终于可以给自己一个学习的理由。学习这件事本身从来不歧视任何人,只是看你自己如何好好利用学习的时间。
三十岁找到接下来的奋斗目标,朝着目标努力,生活不会辜负任何一个用心生活的人,努力总不会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