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吃饱喝足,无衣食之忧后,人就会有艺术创作的需求?
本地的群众艺术馆是向全民开放的,申领创作室的人只需要提交一份创作想法当自荐,名堂可以是唱歌跳舞玩乐器;也可以是量体裁衣搞衣装再设计(用工厂废弃的成衣再设计缝制成奇装异服);还有烧陶锻铁打印三D制品……,就能得到一间20平方米以上的房间当创作室,每月象征性的付几十欧到一百多欧的租金,享受市政府的直接关怀和眷顾。
技能方面没人给你考核选拔,没门槛,谁都可以说自己是艺术家。
现在哲学已死,只剩下艺术还能当现代人思考表达的工具。所以现代艺术就是:你敢宣称什么,你就是什么。谁也无权给你的艺术活动下定论。现代绘画和雕塑已经没有了还原伟大场景和人物的任务,也无需再带领群众想象神圣故事。它现在的唯一作用就是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思考。所以现代人,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艺术家,因为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至于你的创作有没有市场,那是另一回事。
周五(奥运开幕那天),小桑的创作室对公众开放。她弄了很多芬兰苔藓,还有自己捏制的陶土蘑菇,加上买来的大小贝壳、海螺壳、沙土等等制作材料,让来参观的人,可以用这些材料免费制作“杯中小风景”。
没人的时候,我先玩了一会儿这次活动中,市政府给他们每个承担公开接待的人,都发了600欧的材料钱(我感叹:德国政府竟然还没穷到头)。小桑的创作室窗外正好面对临时音乐会的舞台,下午的阳光带着金色,让画室里的桌椅都显得特别好看。
小桑打开窗户,让音乐涌来身边,凉风习习,光线柔美。小桑这里因此很吸引来访者。
没带华为手机,光线拍不下来,请脑补。虽然我觉得窗外演奏的音乐不好听,演唱走调,电声摇滚嘈杂,但承认它们给夏日的傍晚,带来了生动的气息。参观者是老中青少都有,似乎对那音乐和展览都甘之如饴。
我想我是被中国群众文艺的高超水准拔高了口味,少了欣赏简单的能力。
我现场创作了一个作品:看他们沐浴在晚霞余晖中,带着孩子带着狗,喝着啤酒,跟音乐摇晃起舞,对演出一律给予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的样子,我主观思维中画面升起,内容就是观众和他们的行为。这是一幅很怡然的《仲夏夜之梦图》,属于行为艺术类。现场完成,现场销毁。
这才是群众艺术馆应当达到的目的嘛:你置身其中,享受阳光,放松情绪,创作出堆砌即可的”艺术成就”;或者你让自己当了几分钟的阿拉伯舞娘(那里有提供肚皮舞体验),再当了几分钟的剪裁缝纫师……。你参与,你一生苦寻不着的才华,在此刻露头了。
事后我真心诚意对小桑说:若不是她求我去助阵,我是绝对不会在下午六点还出门参加这类活动的。但是去了,我倒是真感激她,帮我跨出了每日的懒循环:不然我只会一面跟她抱怨自己周五又在无聊中混过去了,一面却一如既往的不愿意动弹。
还有,这活动让我想到了关于“文学艺术应当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深感此论超越时代。
——————
看看小桑的新创作:
小桑最近的创作是蘑菇,我认为很适合做秋天的装置。 那面具我还有点喜欢 这一张是一个乌克兰人制作的作品之一,现场有耳机解说。照片被我拍下来效果坏了,难以描述原作的印象。乌克兰人借此控诉在德官眼里他们不是具体的人,而是只是某“乌克兰难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