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现实,因此也一定要反映现实。尽管敦煌壁画以表现佛教内容为主,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一定要附会许多中国人所熟悉的场景。
开凿于中唐的112窟,据说是个袖珍小窟,仅能容得五人,所以连个特窟都不是,常人无缘进入。
但它又是个名窟,名气大到无人不知——原因就是在这方小小洞窟里,藏了一幅最最著名的反弹琵琶乐舞图。
南壁 观无量寿经变(伯希和摄于1908年)
在洞窟南壁东侧的观无量寿经变中,平台上有六人乐伎呈”八“字形分坐左右:
在伎乐中间,有一舞伎合着音乐,屈身吸足,举琵琶至颈后,左手按弦,右手拨弦,正作反弹琵琶舞。
她!无疑是众人之中最光彩照人的那一个!她高髻云鬓,面部丰腴,肌肤莹白,眉眼顾盼生姿,神情温婉雍容。她手持琵琶翩翩翻飞,天衣裙裾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叮当作响。突然,她、举足、顿地、出胯、旋身、双手猛然后举——霎那间,时光凝固,众生静默。
《丝路花雨》剧照
《丝路花雨》中英娘所跳的“反弹琵琶舞”出自莫高窟112窟中反弹琵琶乐舞图。1978年,《丝路花雨》主创团队就着烛光(当时文研所没有电灯)仔细地描绘一百多幅敦煌舞姿白描图,逐个仔细地分析和观察,越来越清晰地感到了敦煌舞姿的风格是那样独特、别致,那样富于民族的、传统的特色。经过无数的白天与夜晚,渐渐地,眼前的白描舞姿活了起来,动作连了起来……
通过反复修改,巧妙地把古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壁画与剧中人物的命运勾连在一起,编织了一个神奇的唐代戏剧故事。英娘是唐代舞者,“神笔张”是莫高窟画师,两者结合,一下子找到了敦煌壁画舞姿与戏剧人物故事契合的表现空间。不管怎样,反弹琵琶都是大唐文化一个永恒的符号。
112窟整幅壁画中,人物造型丰腴饱满,线描写实明快,流畅飞动,一气呵成,天衣飘飓。敷彩朱、绿、黄、黑、白,鲜艳厚重,满目的金碧辉煌。
最为奇特之处,该窟人物的肌肤银光闪烁,为五代重修时涂布的云母粉。
敦煌城标——反弹琵琶像也如此。
反弹琵琶,敦煌艺术的代表形象之一。莫高窟有十多幅壁画中的乐舞场面都绘有此舞姿。在这些从唐到西夏不同时期的壁画中,舞伎们姿态动作千变万化,而背身反弹琵琶则是其中特色最为鲜明、最令人叫绝的舞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