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选的一句话是“随止随观,随观随止”,一语成谶,下午就切实体验了一把。
核心议题:参加这个学习班对我有啥用?
注释:最近报名了一个国学班,每个月一次课,考勤&作业极为严格。
今天的环节是先签到,然后课前互动20分钟,然后开始讲课。按时间顺序呈现我的内心对话:
想法1:这个主持人能再扯淡一些吗。
回复1:这是人家的场子,尊重主权完整。
想法2:这些介绍自己的人好无聊……完全不想了解他们。
回复2:老毛病又来了,可以和群体保持距离没关系,但不值得动情绪。
想法3:这简直是浪费我的时间!
回复3:那你也可以打游戏——于是我打开保卫萝卜,把今天的任务都做完了。
想法4:讲书法?完全没有PPT?也没有课程大纲?他在讲什么?我没写过书法啊……
回复4:算了算了。
想法5:课程体验太差了啊,无数个地方我都想站起来发言(其实是反驳),但话筒只有一个在老师手里……
回复5:算了算了。
想法6:这个老师在鬼扯,这句经典的解读完全不是这样的,是学院派的一叶障目吗。
回复6:算了算了,毕竟他是上一个时代的人,或许是时代风格呢。
想法7:是不是我又习惯性得对“男性权威角色”条件反射式的反感了?
回复7:很有可能。
想法8:口口声声说什么学习学习学习……学个毛线啊,学习不重要,个人的成长最重要。
回复8:超过50号人的大班课还提什么成长,撒撒胡椒面而已。
想法9:我究竟来这里图个啥……
回复9:就当是增加样本量的,毕竟没时间旁征博引,需要扩展输入信息的丰富性。
想法10:该如何写作业既能在老师面前刷印象分,又能让我自己舒服得待在这群人中间?
回复10:先写读书会的作业。
实际上我内心的OS比这10个对白要丰富得多,当下回顾它们想要写出来,其中95%都想不起来,概括来说,内心对话真的想要做到“格致”的效果,我想有两点比较重要。
第一点:两个声音不是势均力敌的,我内心有所青睐,所以对话一般是一个回合就结束了,因为我很快在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并作为结论,像封印一样画下句号。之后就是接受这个句号,在这个句号的基础上再想别的。
这让我想起一句心灵鸡汤,大意是每个人内心都有很多只狼,被你喂养的那一只能够活下来。狼=念头,被选择,被坚持,被付诸实践的念头,会持续存在着,滋养你的生命。
第二点:在这个句号的基础上再想别的,“别的”有三种。
第一种是去反思内心这两种声音是怎么来的,比如回复6提到时代风格,我能够接受这个辩白,同时也可以深入去想,为什么在内心替这位老师辩白时选择了“时代性”这一点,这反映了我对“时代性”的认知是一种僵化的,有残缺的,无法改善的状态吗?(针对同一点的辩白也可以说他是男性,容易盲目自信;他是学院派博导搞目录学出身,而没有接触过中国修行类的内容等等)那我是不是该警醒,反思自己对“时代性”的认知要不要调整一下呢,如何体察自己身上的时代性呢,时代性的利弊是如何体现的呢……诸如此类(写完这段我就认识到自己对“时代性”的理解狭隘了)。
第二种,比如问题7,它其实是将问题4~6作为整体的反馈,回复4~6都没问题,我接受。在这三个句号的基础之上,衍生问题是,为什么我会冒出这三个问题。诞生问题7的逻辑类似于“学习如何学习”“教育如何教育”,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
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如果养成这个思维习惯,那你将成为能够站在自己肩膀上的人。
第三种,比如想法10,在经历了前面所有对话之后,问题焦点从“这个班对我有啥用”跳过“让它发挥作用的第一步是什么”直接问出“该如何做到第一步”,也就是从对问题的思考变成对行动的策划。
格物致知,真正认可了这个“知”,在现实生活中会有对应的行动,一想到要做点什么,就忍不住会想“该如何做会更合适一些”,想好了就去做了。
经历这个过程,我已经明确自己会持续参加国学班的课程,也基本定下在班里的行事原则,多听多看顺便刷刷印象分(^-^)V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