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4周岁生日,一位才女好友赠送这本书,并附有一张字条,大概意思是:本命之年,该了解一些生命中的沉重了。当时只觉纳闷,也从没读过龙应台的作品,拖沓着断断续续读完,最后也忘光了,脑海里没有深刻的记忆。这本书就一直被尘封了,直到2018年10月10日决定重新拜读。利用一周的间隙时间,重新大快朵颐一番。
《目送》一共收录了73篇散文,分为三章,写父亲的逝(最后一章几乎全篇都是)、母亲的老(通篇穿插,尤以第一章最多)、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全文充斥着人生的深沉。
龙应台的文字,细细读来,颇具细腻。洗脸她可以表达成清水洗素颜,她的文字你读的时候觉得柔软细致的美却又不做作,读完都会反问自己,这些我也见到了,为什么就不会这样表达呢。龙应台也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书中很多篇目都是发生在她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好友送她去机场,比如在卧室里见到了最怕的马陆,她都能把细节描述的细致入微,令人感同身受。
全书以《目送》这篇文章开篇,写由他的儿子华安上学引发的联想:所谓的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接着回忆起自己教书时父亲用三轮车送她的背影,父亲生病坐轮椅被护士推走的背影。从这篇文章里就能读出这本书对于人生深沉的思考。
写父亲,父亲的老家是湖南,后来来到台湾,一辈子的遗憾就是牵挂家乡的妈妈,当年妈妈给纳的一只鞋底一直珍藏在身边。最后一章主要写父亲由生病到去世的过程,每一篇开头都会有两三句和父亲的对话,诸如,“爸爸是我,今天好吗?”“好啊。”“有出门吗?可以叫出租车啊,你可不可以不要省钱。”读来亲切却又心酸。父亲的病是从开车出车祸造成母亲手臂断裂,自己主动放弃开车开始的,他变的失落不爱说话,加上子女工作忙,有时想去见朋友没有子女接送又舍不得打车,而错过了相见机会。读完感叹,这不正是每一位老年人的生活写照吗?每天面对着空房子,还有满满的回忆,不知道一天到底是如何度过的,而儿女呢,正值人道中年,工作繁重,儿女牵挂,谁又是真正想着每天问候一声父母呢,哪怕是听他们唠叨几分钟。
写母亲,母亲患有老年痴呆,每次龙应台打电话,她都会问你是谁呀,而在龙应台告诉她之后第二天,她还是会问同样的问题。书中还专门写了龙应台的一个好朋友的妈妈也有类似的问题,好朋友的妈妈总是担心,银行卡的钱被取,孩子不孝顺,最后朋友想出了写“保证书”的法子,并及其骄傲地传授给龙应台。在书中,读出了龙应台对妈妈的依恋和孝顺,像对待孩子和少女一样,小心的都妈妈开心,至少可以说,她的妈妈还是被牵挂的,是幸福的。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老人能够安度晚年呢?人生已到了垂暮之年,各种生理不适和病痛的折磨会让他们丧失生活的信心,他们会不会在苍凉间感叹岁月无情,会不会在漠视中一点点消磨掉生活的信心。人的一生真是奇妙,出生的头几年被人呵护,垂暮之年又有几个人是安乐而去呢。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只有家人的陪伴方能让生命温馨。
写儿子,篇幅不算多,写送儿子上学,写和儿子探讨爱情,写儿子给她发电邮,主要还是放在了《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两本书里。虽然篇幅不多,确实点题之作,目送。
写朋友,其中有一句印象特别深刻: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这就是最好的友情,一生中能有几个这样的朋友?阅读到这里的时候,正好想起了自己的闺蜜,虽然身处两地,很少电话,偶尔微信,一年差不多见一次,甚至更久,但是每次见面依然有聊不完的话,也只有在那里才肆无忌惮地笑,毫无戒备地侃,这就是友情最好的模样。
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虽然目送中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却道非寻常。龙应台的笔细腻却又锋利,我庆幸没有在二十几岁时读完把她否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