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敏感期
3到9岁的孩子,语言高度发展,开始有能力思考世界了。他们思考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为什么小鸟会飞、为什么星星会闪、为什么人人要吃饭,等等等等。
蒙特梭利认为,在敏感期阶段,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他对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探索的狂热。这个时期的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所以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开始变多甚至狂热,那么祝贺你,尤其是祝贺爸爸们,你又获得了一次展示父亲魅力的大好机会,我们称之为亲子问答。
亲子问答中,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地回应问题,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则要顺应这个敏感期,鼓励孩子多问问题,尤其是高质量的问题。
比如每天的熄灯时间,可以要求孩子再问1个为什么;出门游玩后,可以要求孩子问2个问什么;阅读绘本、观看电影之后,可以要求孩子问3个为什么。如果孩子没能提出问题,父母应该伪装成“弱智”,主动问几个问题。比如匹诺曹的爸爸叫什么,匹诺曹的妈妈叫什么,为什么匹诺曹没妈妈,等等。如果孩子的回答干脆利落,千万不要吝啬你们的赞扬。
有的父母可能会抱怨,啊呀我家孩子已经很久不提问题了,反而一直都是我在问孩子:今天上学开心吗?午饭吃了些什么?作业完成了吗?孩子爱理不理,回答起来敷衍了事。该怎么办呢?
孩子的“提问敏感期”,一直延续到9岁,所以只要能抓住最后的时间窗口,完全可以逆转孩子的不爱提问的倾向,重塑一个好奇宝宝。突破口往往就在虚拟世界的某个兴趣点上,比如孩子最爱的绘本书,比如孩子必追的动画片,比如孩子喜欢的玩具或偶像。
父母事先做好功课,然后和孩子一起阅读、看电视或做游戏,随时准备抛出鱼饵。比如,“熊大熊二最爱吃什么?”孩子回答后,就强行切入提问,“你知道蜂蜜是怎么酿出来的吗?”“你知道狗熊最爱吃三文鱼吗?”一旦得到回覆,你抛出的问题就变成了孩子的提问。这样的鱼饵多抛几次,孩子的主动提问就会慢慢地多起来,“提问敏感期”就开始复现了。
孩子天生就喜欢虚拟世界,因为那里的一切既新鲜有趣又安全可控,而其中的角色形象活泼、爱憎分明,又非常符合小朋友的认知水平,所以故事、童话和卡通最容易进入孩子的心灵。但我们不能让孩子一直沉浸在虚拟世界里,他们同样也需要理解、认识身边的真实世界,需要了解、掌握各种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
古时候齐国有个女儿,两家男子同时来求婚。东家有钱但长得有点儿挫,西家又高又帅就是很穷。父母拿不定主意,就询问女儿,女儿回答:欲东家食,西家宿。“东食西宿”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思路,在我们回应孩子问题的时候,能不能让虚拟世界的乐趣和真实世界的认知,在他们身上和谐共处呢?
当然能,方法就是“身临其境”,也就是代入。优秀的“代入”甚至可以让孩子们在两个世界里来去自如、自由穿梭。
七种武器之二
男孩子爱玩的官兵抓强盗,女孩子爱玩的过家家,就是一种乐此不疲的身份“代入”。有些机构和学校,喜欢让小朋友们用英语台词,在舞台上演绎经典剧目,就是一种舞台“代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也应该多用这样的“代入”方法。
为什么要建长城?
【爸】长城以南住着农耕民族,在农田里种庄稼;长城以北住着游牧民族,在草原上放牧打猎。两家人本来井水不犯河水,可是有一年冬天遭了雪灾,草原上的牛羊全都冻死了。
【爸】孩子,假设你是游牧部落的首领。▲“代入”成为游牧民族
【爸】“大汗,我已经7天没吃东西了,饿得肚子难受啊。昨天夜里,我儿子也饿死了。哪里才有吃的啊?”
【猴】“走,我带你们去抢那些种地的去,他们家一定有大米饭。”【爸】现在反过来,假设你是我们中国的皇帝。▲“代入”成为农耕民族
【爸】“皇上不好啦,北方游牧民族跑到了我们地盘,抢了我们的粮食,抢了我们的耕牛,还把皇上您最爱的鸡也给吃了。”
【猴】“竟敢吃我的鸡,给我打回去!我还要反过来抢他们的东西,抢光他们的牛羊。”【爸】“可是游牧民族都很穷的,最近又遭了雪灾,牛羊都冻死了。”
【猴】“那就派军队去打,把他们都消灭掉。”
【爸】“游牧民族有很多马,他们是骑兵跑得快,我们的步兵追不上。”
【猴】“那......算了,还是造个围墙吧,把大家都保护起来,再也不能让随随便便让别人来抢东西了。” ▲解决农耕民族的困境【爸】“游牧民族死光了牛羊,又抢不到东西吃,岂不是都饿死了?”
【猴】“他们可以和我们做好朋友,这样就可以一起吃东西了。” ▲解决游牧民族的困境
【爸】“陛下,您真是个好皇帝。”
【猴】“那当然。”【反问】汉唐的时候,我们把公主嫁给游牧民族的酋长,为什么有时婚姻可以阻止战争?
【反问】宋明的时候,我们定时定点和游牧民族做生意,为什么有时贸易可以阻止战争?
【反问】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其走向基本一致,为什么不能向草原深处延伸呢?这样我们岂不是更安全了吗?
我编了一个小故事,通过身份代入的方法,很容易让孩子理解到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各自面临的生存压力和安全困境。不但轻松理解,还能同情敌对方的生存权,甚至提出一些创造性的解决思路。如此复杂的经济军事政治问题,用这种另类的方式一演绎,居然就被孩子接受、认可了。
回答问题,并得到孩子的认可,并不是亲子问答的全部。我们还需要恰当的反问来诱导孩子,发现解答背后隐藏的矛盾,或者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反问和亲与贸易,是在帮助孩子总结其朴素的思路:战争与长城是简单明了的一条出路,和亲与贸易则是充满妥协和不确定性的另一条出路。至于长城的位置走向,一方面涉及到我国北方山脉的分布,山脉增加了长城的建设难度,但是大大增强了其防御功能。另一方面,则和400毫米等降水线关系密切,这条线以北要么是草原一片,要么寸草不生,除了少数绿洲以外基本不适合农业生产;这条线以南,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一片郁郁葱葱,人们在此聚居劳作,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千百年来,降水线的相对稳定,使得两侧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华夏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不时的气候变迁则使得两侧的文明不断碰撞、交融,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代入”这么好的武器,不但可以用在答疑解惑和英语学习上,更应该高效率地应用在亲子阅读中。
我发现有些家长在作亲子阅读的时候,完全就是在依葫芦念书,而且是毫无表情地在念。孩子都是好孩子,这样的念法居然也能听得下去,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真不如讯飞语音念得流畅。有些家长会充分地调动自己的声带,带着人物情感来朗读,几乎可以媲美喜马拉雅APP里的付费小说,绝对可以感染到电视上董卿的那一波粉丝,可惜这并不是打动孩子最佳手段。
不要高估小朋友的情商,阅读中的人物情感,孩子大多很难体会到。孩子容易体会到的,是什么呢?是语气语调,尤其是故事氛围。比如黑猫警长追捕一只耳时的紧张感,比如故宫里的大怪兽凭空出现时的诡秘感,比如胡萝卜怪昼伏夜出恶作剧时的怪诞感,比如14只老鼠集体大搬家时的热闹感,比如爱捣蛋的大卫被妈妈制止时的搞笑感,比如汤姆走丢时四处寻找妈妈时的无助感。
氛围的“代入”能让小朋友们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从而掌握故事的精髓。所以聪明的父母在给孩子做亲子阅读时,并不追求词句精确,重在营造一种贴近故事的氛围。具体怎么做呢?
我们知道,亲子阅读时父母和孩子是腻歪在一起讲故事的,所以要充分利用双方的肢体接触来营造氛围。东张西望的场景,我就带动儿子一起大幅度转动;蹑手蹑脚的场景,我就抓着儿子的手掌轻抬轻放,以手代脚;蹦蹦跳跳的场景,我就踮起膝盖带着儿子的小屁股一起运动;惊悚恐怖的场景,我就抱紧儿子猛烈颤抖,同时发出害怕的“啊”声。
此外,还可以使用夸张的声音,来模仿故事里角色的语气语调。夸张是第一位的,夸张了小朋友更能感同身受。为了夸张,可以调整或者添加一些强调氛围的台词,以及无意义的语气词。孩子格外兴奋的部分,可以重复台词或者多加些戏份,要让孩子真的有代入感。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