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为工作原因,经常会接触到各种人,有政府的,有企业的,也有媒体的。作为一个“内向型”性格的人,如何把自己介绍出去,迅速跟陌生人破冰,对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第一步:把自己卡在别人的认知里
设想一个场景,一个饭局,你端起酒杯,要向别人介绍自己,该怎么说。
我一般会说:大家好,我是**,在***公司担任**职务。这个介绍看似中规中矩,但其实,被人根本记不住。如何把自己卡进别人的认知里,其实有关键的两步:
一是介绍自己,我是谁,我是做什么的,这一条是经度;二是我的身份要和对方有什么交集,这一条是维度。比如,和对方是不是老乡、是不是校友,是不是有共同的爱好等等。这两点,才能保证把自己卡进别人的认知里。
比如,我有个朋友,其实仅仅是一面之缘,他本人是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再一次闲聊的时候,他给我讲了毛选一些片段,刚好我对毛选也有点兴趣,就时不时向他请教,一来二去,成了好朋友。他会经常推荐一些解读毛选的文章给我,我也经常把自己学习心得发给他。这样,我们彼此其实就是卡在了对方的认知里。
第二步,适当的表达关切。
我是一个做事情喜欢“强准备”,经常会列一个超长的操作清单,而这也在社交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比如,要去见一位之前从未谋面的报社的记者,提前在网上搜,这名记者是哪里人,哪里毕业,发过哪些有影响力的文章。再见到他的时候,当发现没有共同话题的时候,就可以立即抛出他的这几篇文章:您发在***日报的***文章,我读过了,我读了好几遍,反映的可都是生活中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啊,尤其是高菜价,别人都说是菜霸欺行霸市,你提出了“流通渠道不畅”的观点,我觉得很赞同。这样,对方会觉得,你对他非常关切,而且,这个话也刚好递到了对方熟悉的领域,接下来,他大概率会给你讲一讲这篇文章的前因后果。
第三步,预留无限循环的沟通场景。
卡进对方的认知,表达完对别人关切,这就完了吗?没有,还需要对你们接下来的长期沟通,营造出进一步循环沟通的可能。
还是以那位大记者为例,在破冰的第二步完成以后,马上跟对方互加微信,可以跟对方说,您下次有这样的好文章,也可以推荐给我,让我也学习学习。
这样,你们之间的沟通就变成了无限循环游戏,他可能会发给你他觉得好的文章,你在读完后及时反馈你的读后体会。过阵子再见面,还可以带一本这个领域的好书,送给对方,并且告诉对方,这本书,跟您讲过的***观点很类似,我读完了觉得不错,送一本给您。
当然了,不只是读书,对方如果喜欢健身、骑行、跑步、游泳等等,都能成开启无限沟通的场景。
以上,在沟通中,不是极力表达自己,还要用心,照见别人,这些都比一句“初次见面,多多关照”要有力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