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的意义是什么?
是不断地探求真理,探求意义,还是探求内心的安宁?
这本书,你读懂了吗?
作为一个诚实的写者,我没有。给我的感觉,它就像一块能量很高的压缩饼干,要一点一点咀嚼。
从第一页的“唵”Om就非常有疑惑。我没有“开悟了”“灵魂被狠狠地击打着”,我的烦恼也没有“减少90%”。
悉达多说,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
所以我才没有完全读懂这本书吧。
先来说说这本书吧,再分享3点感受
.
悉达多,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之子,为探求真我,遁入沙门,开始苦修,与佛陀乔达摩辩论法义。悉达多觉醒了,感到蓝就是蓝,河水就是河水,事物的意义没有隐藏在背后,而在事物中。
在本书第二部,悉达多拜倒在迦摩罗的裙下,慢慢入世。经商,赌博,迷失,厌恶,寻求感官刺激…
虽然他把世人比作落叶,把自己比作天际之星,自以为与众不同,但自己陷入尘世,醉生梦死,甚至要自尽。
.
在那一刻,“唵”唤醒了他(我不懂),好像一个轮回的开始。他重新修行,在河边,和船夫一起,听河流的声音,找到了“圆一”,那就是——
不再将这个世界与自己所以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
虽然没有完全读懂,但在阅读过程中,我非常安静和专注。
我坐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天气还微微热,不时有风吹过,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照得斑驳。
.
书读完了,我的感受有三。
一是“当下”,活在此刻
感受,发现生活的细节。
虽然我根本做不到悉达多那样超凡脱俗,去关注、去爱一颗石头。但却可以爱身边人,用心做当下事。
从这,我想到了《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终》里的黑丽。
她在村子里和村民插秧,就是插秧,摘黄瓜就是摘黄瓜。去鸡窝拿鸡蛋,喂猫等等,做的这些就是原本的这些。
她也学会了说早安、晚安、谢谢、再见,与他人握手。
她活在活着的每一刻。
她知道离开“生命之水”活不了太久,但是从容着做着这一切。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从容地对碇真嗣表达了内心的话。
二是接受世界
每个时代的世界都是最好的世界,也是最坏的世界,是我们生存的世界。虽然我觉得,最后悉达多用了唯心主义推出了那句话,但结论我非常认同。
三是人活着就是要追求点什么
人总是某些方面有目标,在有些方面没有目标。
有目标,就去探求。没有目标,就去发现。
我不知道这本书在书籍金字塔中处于哪一层,但至少比我高了5层,我只能解读出这么多。对于宗教、禅定等等,目前我是无能为力了。
未来再来读它,肯定会有新的收获。它在原地,高高的,我们却不再是原来的我们。
你呢,读懂这本书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