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说,《影》这个电影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因为水墨的影像很漂亮,我真去电影院看了,先要吐槽现在的影院设备实在不成,灯泡光线不够,看《影》这个电影,非但没有感受到水墨的意向,反而看所有的场景都是黑黢黢的一团,看个构图的大致,却毫无细节可以玩味。这对于张艺谋的电影而言,旨趣失去大半。
电影的完成度一般般,故事说的也很牵强人意。尤其台词的质感很粗糙,感觉是满满的网文风格,也许是生怕剧情不够明白,让角色们之间的对话都像是旁白剧情。当然,浅显易懂,使剧情在理解上没有什么障碍。
电影讲的是替身的故事,核心呢,却是一堆人机关算尽,最后让最无机心的获得成果的故事。替身的这个角色定位在这个片子里,说真的,没有特别 的意义所在。虽然联系全局,但寡淡无味。邓超一饰两角,两个角色都演的不错,但因为剧本的问题,角色的动机与行为意义都有一种并非必要的累赘感。这和黑泽明的《影武者》见高下的地方。
拿张艺谋上一步《长城》比较,那部片子突出的是场面,而非人物。这部正好相反,突出人物,而虚化场面。片子中一段打群架戏,恐怕是张艺谋拍类似动作戏最节约的一次,不但省钱,也很省心。
大概最普遍诟病 的,就是关晓彤这种角色存在的必要性,太叫人出戏了,她不出场,还有几分大片的质感,她一出场,登时变成了网剧。与之比较,景甜 的破坏性都无法比肩。
电影中,邓超演的都督,计划要先攻下镜州,再行篡位之举。但究竟是镜州为重,还是篡位为重,前者为重,便没有这么长的一部电影,如果是后者,都督隐姓埋名,卧薪尝胆,甚至让自己的替身替自己辞职,然后破釜沉舟单刀赴会之举,即便在逻辑成立,也难说服人。三国故事中董卓事败,部将李傕、郭汜准备丢下部队只身逃跑,贾诩就劝告他们,如果全力一搏还是有机会的,但如果只身出逃,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了。所以我不懂这样很跋扈的一个都督,怎么敢说放下权利就放下权利呢,难道真是因为替身而不足惜吗,
当然,文本在于误读,尤其庸俗平常的文本,误读后才更有趣味。电影中,都督算计镜州和沛国大王的时候,殊不知,他 的一举一动,全被王所侦知。所以开个脑洞,里面的孙俪演的夫人才是最大的无间道,她是唯一贯穿所有人物的人,她也最又可能将都督的算计透露给王。所以,究竟哪个男人死掉她才最伤心呢?孙俪表演的非常惊艳,她的动机反正我没有猜透。
黑泽明的《影武者》讲的是强盛的武士家族在失去灵魂人物后,通过替身去维持暂时的安定,但却维持不了最终的挣扎与没落,但其中有浓浓的道义感和责任心,所以既有大历史的唏嘘,也有一份对于传承古代精神的思考。经典而沉重。而《影》呢。注定是一出小品,转瞬即逝。即便在张艺谋的作品中,都难称得上中等。国师老矣,举轻若重。
这个故事的主旨,就是出于本能的杀伐,对于彼此生命的轻视,乃至到毫无动机的地步。
文艺作品确实反映时代精神,尤其国师这样的人物。虽然作品不见得能精确呈现时代,但呈现出来的气质总是与当下合拍。就像每个朝代烧的瓷器都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与国力一样。我对这个其实很轻薄的作品,也大致得出一点肯定超乎导演本意的感触。
一是,大时代的光彩已经斑驳凋落,最终回归到黑白的单调基础上。
一是,互相伤害只是为了不被伤害。
一是,大家的内心都有阴谋,甚至到了不假辞色的地步。
一是,这个片子相互之间有那么多 的算计,但奇妙的是,居然感觉并没有看到什么欲望。哪怕都督说自己想当王。王千源演出的田战那个角色,朝堂上敢让王拿箭去射他,如此不惧生死的一个人,结果被都督承诺篡位事成以后,许以都督之位就能死心塌地的追随——他死都不怕了,他难道只想做一个都督?
好吧,我确实有一种很不靠谱的感触,便是这个电影中各位不为欲望所驱动,但却拼死相搏,原因无非因为他们都心怀深深的恐惧。
月黑风高,风声鹤唳,处处杯弓蛇影,只有害怕,才能无望的伤害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