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春节的众多习俗中,放鞭炮是最有趣的一个。
相传在古代,为了驱赶一种叫“夕”的恶兽,人们在腊月三十晚上将碎竹节扔向火里,竹节燃烧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夕”。从此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都用火烧碎竹节的方式除“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而燃放的爆竹,这样,就给我们留下了除夕放爆竹的传说和习俗。
放鞭炮的趣事
小时候,在腊月三十,家里人匆匆吃完早餐后,就开始杀鸡宰鸭,炖煮炸炒准备中午的团圆饭,在吃团圆饭之前,重要的事情就是放鞭炮。此时,小孩子们可以不顾忌大人的责骂,名正言顺地去放鞭炮。首先将包装好的鞭炮展开,将鞭炮的引线捋直,然后拿着柴火或点燃的香烟将鞭炮的引线点着,当看见引线有冒烟或听见嗤嗤作响时迅速跑开,在跑开三五步远时,鞭炮就开始欢快地响开了。只见那一个个冒着火光的鞭炮,和着噼里啪啦的音乐在地上跳着疯狂的舞蹈。不一会儿,浓浓的青烟充满整个农家院子,黑火药的味道弥漫了院子周围的田野,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热热闹闹吃起了团圆饭。
小时候的偏僻乡村是没有电的,因此家人在守岁到十点左右就睡觉了。大年初一早上,起床之后,小孩子们做的第一件事情还是放鞭炮。
随着经济的发展,鞭炮品种也越来越花样繁多。单就一串鞭炮的数量而言,明显的就是一年比一年多。记事的时候,一串鞭炮是50响的,后来慢慢演变成100响、150响、200响、500响、1000响等等。
为了增加鞭炮燃放时间和连续燃放的独特效果,需要将多串鞭炮按照首尾顺序连接起来并挂在树杈上燃放。
为了增加鞭炮的响声,会在一串鞭炮中加入10个左右个头比较大的鞭炮。也有将个头比较大的鞭炮编织在一串的,这种特殊鞭炮燃放时响声特别大,往往放在最后才引爆,起到震撼的喜庆效果。
在一串鞭炮燃放之后,地上会散落一些未引爆的鞭炮。小伙伴们会争先恐后地去抢这些鞭炮,然后将捡拾到的鞭炮装入自己的衣兜里。运气好的时候会捡到一小串有十几个或几十个未燃放的鞭炮。
捡到的鞭炮除了可以在伙伴间相互炫耀外,就是将这些鞭炮一一点燃引爆。燃放单个鞭炮的方式有很多种。有放在地上直接点燃的,有埋在土里点燃的,有插在稻田边点燃的,有点燃后扔向空中的,有点燃后扔向水里的。
由于鞭炮具有危险性,父母是反对小孩子玩鞭炮的,遥想小时玩鞭炮的经历,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大声呵斥和自己的惶恐中愉悦度过的。
变了味的鞭炮
鞭炮在燃放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这些物质的刺激性气味会让一部分人头晕和目眩。另外,这些物质在空气中容易形成PM2.5污染物,进而污染大气。鞭炮燃放时产生的噪声也给人们带来烦躁和不安。
燃放鞭炮容易引发火灾,造成生命和财产二次伤害。在燃放和制造鞭炮过程中,也容易产生人身伤害。
燃放鞭炮既是纸张等物资的浪费,也是资金的浪费。
在农村,人们在走亲串友时,将燃放的鞭炮赋予了更多其他意义。比如燃放鞭炮的数量多少和时间长短反应了亲戚间的亲疏远近和来客的经济实力。
后记
放鞭炮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习俗,在增加节日喜庆气氛和体验仪式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放鞭炮带来的种种弊病使得国家已经明确禁止在城市的居住区域燃放烟花爆竹,但在执行层面,大家都本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所以在春节等重要节日,往往屡禁不止。这就需要人们加强自身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找到健康环保的过节方式和人际交流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