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和同学去了趟华山,姑且有点毕业旅行的意思,路上颇花费了点时间,但站在最高峰静静等待日出看着云海翻滚,目的总算达成了。在年轻的时候,一览自然的险奇,而且是深夜上山,更增加了刻骨铭心的感觉。
在上山下午,恰值落宿的地方有个“庙会”,其实是个道观,乌泱乌泱数以万计的当地村民,男女老少,不少还是倾其全家,携儿带孙。在宾馆门口,因为道观就在华山脚下,上午我们到的时候,天下着小雨,起了雾,完全看不到山的轮廓,但宾馆门前那条也是通往道观和登山步道的街是越往上越陡。于是乎,眼前只剩下这样一幕:无数的人,不约而同,不知道被什么驱使着,看似都是自主的,但看着这么多平常干着各式生意的人突然全都聚集一块,难免突然会有一种不可理解的感觉——看似是有一个信仰,但给人的更多的是“这是群体无意识”的感觉。
当天还不是庙会的正日子,有信众,但总体人还是少的,因为到晚上才爬山,下午闲着无聊也去看了看。
里面建筑烧香礼得道道士就不说了,这里和之前去的众多寺庙不一样比较引起我注意的是道观真的有好多道士,而且再仔细看,就会发现,这附近很多民众也留有和道士差不多的发型即束发,留胡子,这在其他地方几乎见不到,最令人动容的,是他们脸上坦荡满足的笑容。
道观一些建筑也算有特点,烧香处免不了烟雾缭绕。闲逛时看到很多着道袍的道士,有男有女,也是在此处感觉收获最最大的,是这里还有很多年纪很大的道士,在打扫观里各处卫生,清扫地上的枯叶类似的。当时差一点就和一个胡子花白的老道攀谈了,好想问他在观里多久了,为什么来观里,以及多大岁数时来的,等等。
在看了一个祭拜王重阳的地方后,继续往前溜达,突然看到一个年轻道士从一面石头斜坡“噌噌”三步并作两步,在我还没看清之际,已经到了高台通往另一条路的地方了。赶紧驱步上前,发现石头斜坡上有一些足迹,不知是长年累月道士们练功踏出来的,还是外力工具的杰作。想起武侠小说,这简直是“轻功”、“梯云纵”?也算是自己第一次亲历功夫吧,值得纪念一下。
话说,作为一个对外的“功夫之国”,不少国人也有崇武或者尚武精神的,撇开武侠电视剧里让人如痴如醉的功夫,光一个“少林寺”这一名号摆出来就让多少人心向往之。虽然坊间一直有属于功夫的电影时代已经过去了,但一提到曾经的功夫片仍让人一看再看,欲罢不能,对于中国功夫的实战能力也一直争吵不休。
再想,古代行军打仗的一些著名将军在我们印象中一般是功夫高强的,武圣关羽,霍去病,让人慨叹的岳飞将军,再到近代一些著名的武学家,诸如霍元甲、叶问等。现代社会好像不是一个拳头的社会,大家都在讲文明、现代,但既然有这么多人喜欢武术、功夫,其实仅仅把他当做一个只会挥拳头、见识短浅的代名词,未免太小看了这些。不过,当下还有跆拳道、以及国际的比赛,成为竞技体育的一种。
刚入大学时也加入过学校跆拳道社团,断断续续练了有一年,看着简单,但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一些招式我就是记不住;还有他训练总是在晚上,那段时间自己正痴迷看书,可不想把所有宝贵时间用在训练上,于是慢慢的就很少去,以致不去了。但从不惋惜,而且,那些集中时间大量运动训练也让我获益匪浅,以后运动还用得着。而且,金庸武侠电视剧的补课也让我好好的过了一把功夫瘾了,不一定非要训练出什么成绩,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感情就好了。
武侠不死,功夫不死,江湖永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