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年仲夏,烈日炎炎,耒城遍地火烧火燎。这个夏天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夏天都要炎热,这样的炎热使人心情特别烦躁。好友《耒阳乡土》的编辑大匡邀请我去大河滩古街游玩,同行的还有玉竹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何总、大匡的另外一个年轻的朋友。一行四人,车子驶出市区,转向竹海快线,在公路的左边突然出现了一泓碧水,弯弯曲曲,静谧安详,白云和山峰倒影水中,相映成趣。很快到了竹海,只见道路两边的山坡尽是青翠的楠竹,遍山遍岭,随风摇曳,真不愧是竹的海洋,天然氧吧。车子在一栋斗墙屋前停下来了,几个人下了车,站在屋前端详。斗墙屋,是上个世纪早期农村建筑住房。斗墙屋不用砖块,用笨重的夹板围成模型,在中间填充粘土、碎石,糯米等混合物,有的中间放置竹片,起牵引作用,然后用粗大的硬木杵捣紧。这个“捣”字,耒阳话读“斗”,所以叫“斗墙屋”。斗墙屋的修建极其复杂劳累,特别是“斗”的过程,劳动强度非常大,所以斗墙即使在上个世纪的农村也是不多见的,然而我们却在大河滩这个小山村见到了保存如此完整的斗墙屋,简直是奇迹,更难得的是,它居然现在还在使用。
我们步入屋内,立刻感觉比外面凉爽了许多。斗墙屋主人是一位六旬开外的大叔,他告诉我们:斗墙屋冬暖夏凉,这么一个大热天,晚上睡觉他还要盖一床薄棉被。我们啧啧称奇,仔细打量这神奇的斗墙屋,只见厅房的墙壁上挂着一个巨大的“编篮”。“编篮”,这又是一件古物,竹制的,圆形,用来盛放蔬菜、豆类物品晾晒。农村里常有小型的,叫“团箕”,不但可以用来晒东西,而且还可以颠起谷、豆类物品,利用风力清除瘪谷、豆壳之类杂物,类似晒谷、晒麦"扬场"的作用;更小的便叫“团香”,一般用来盛米、豆、瓜子等。团箕、团香农村里常见,一般的农户家里都有好几个,但像编篮这样的巨无霸就不多见了。我参观了耒阳农耕博物馆,似乎也没有见到过。大叔见我们对这些老东西感兴趣,便又搬出来了几只很古老的酒瓮,颜色固然很古旧了,看不出原来的面貌,样子也很奇特,我们看不出一个所以然,只得说:一定是古董,好好保存,说不定价值连城。我们又转到斗墙屋外面,突然在墙根下又发现了一个古物——“地巴掌”。上个世纪,农村里几乎清一色全是土地板,土地板需要整平,这就要用到“地巴掌”,地巴掌是木制的,像人的一只手掌,有一短把,单手握把,在土地板上用劲拍,“拍拍”声,像鼓掌一样,所以叫“地巴掌”。地巴掌另一个用途就是用来“捶豆”。湘南农村田塍上、山脚黄土地里蓬勃生长的毛豆,成熟期正是艳阳高照的盛夏,父辈们把毛豆连根拨起,用稻草束了,两两成对,挂在厅屋的横木上晾干。然后,选一个烈日炎炎的日子,取下来摊在禾坪上暴晒。豆荚在猛烈的阳光热情地问候下,“扑扑”地开门蹦出来。总有一些羞涩地,极不情愿出来,于是地巴掌侍候,勤劳的母亲,头戴了白毛巾、黄草帽,搬一张小板凳,坐在午后的烈日下,一顿捶打,遍地便是黄澄澄的豆子,母亲脑门上立刻涌出了密密麻麻的汗珠。两三个细伢子欢快着拾抢地上滚动的黄豆。毛豆刚刚蜕变成了黄豆,还有一服诱人的清香,细伢子把黄豆塞嘴里嚼,母亲就会笑着说:别吃,会生虫!夜里炒给你呷!这是上个世纪农村常有的场景,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记忆。今天,毛豆成了夜宵摊子上的新宠,而且一年四季都有供应,可是我却怎么也吃不出儿时那股熟悉的清香味道。玉竹园的何总颇有同感,他也是一个怀旧的人,他致力于开发、销售原生态、纯天然的农副产品。何总笑道:“谢哥,让你看一样东西。”
何总把我们带到一个“团箕”边,指着上面晒着东西说:“这个就是竹荪,是竹林里生长的一种食用菌,可以防癌的。今天中午煮给你们吃。”何总还说,这样热的天气用竹荪炒肉放两天都不坏,神奇吗?竹荪,我闻名已久,只是无缘得见,今天居然可以一饱口福。几个人笑颜逐开,美滋滋地品尝这难得一见的大自然馈赠的珍品。饭后,休息片刻,出发去大河滩古街。
(未完待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