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卡片笔记写作法》读后感

《卡片笔记写作法》读后感

作者: 外观世界内观自己 | 来源:发表于2022-05-14 18:07 被阅读0次

    卡片盒笔记法由社会学家卢曼开创,至于卢曼是谁,这里就不累述了,只要知道他以学术高产著称,30多年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即可。

    每次读书的过程中,我总能与无数句话产生化学反应。读完以后,回过头来看这些划线的话,总是不能再现看书时的感同身受,有时脱离语境后的话语,孤零零的,一下子就变平庸了。

    读完一本书后如何还原点点滴滴的感同身受?如何归纳整理书里的观点与立场?又如何把那些说到自己心里去的话放在一个取放活络的角落里,方便自己的行文时随意化用?尝试过大本本、小本本、厚本本、薄本本,还试过很多新的小程序,始终感觉记录下来的东西不等于已在我心里留下痕迹,因此很少有再次相遇的情景。甚至在回顾自己在微信读书上留下的读书笔记时,偶有在读另一个自己的感觉!

    阅读有方

    总以为书到用时方恨少,因此不停的读,不停划线,不停摘抄笔记。其实不然!书里提到了一个观点,对这般窘境做了深度解读。

    它指出喜欢划线的、喜欢直接摘抄的读者不在少数。而带着这种读书习惯,划线的还躺在书里,摘抄的还躺在笔记本里,即使这些东西长脚跑到我们的大脑中,也是暂时的。大脑记忆分长期与短期,长期记忆是通过刻意练习产生的,而短期记忆会被新涌入大脑的琐碎信息淹没,最后没有容身之地。所以划线与摘抄不是有效的读书笔记。

    这个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我正为这事发愁呢!书里通过脑科学家与心理学家的诸多理论与试验得出一系列结论,因为体系很庞大,盘根错节很难通过一篇短小的笔记体现出来。在此简述一些特别有心得的句子,与书蛀虫与笔记贪婪成性者共勉。

    记笔记,直接摘抄没有意义,经过大脑理解与思考以后,用自己的话把摘抄的内容复述一遍,并把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其中有两个步骤,用自己的话复述;用书面表述。前者要求通晓全景,后者要求正视自己理解与原文存在的认知偏差,还要正式自己思想与文字表达之间的鸿沟。

    这是关键的第一步!读书,重点不在读,而在理解与运用。如何做笔记决定了理解的深度。写入难度与记忆时长成正比,写入越有难度,记忆越长久。不要被“看过了”所迷惑,看到以前读过的东西,好像有一种从记忆里提取出来的错觉,用自己的话对比原文的话就是一种刻意练习,在有安全反馈的前提下,锻炼自己的理解力,锻炼自己的表达力。写下来也许还能出现一些新意,这也是之后点对点连线的铺垫。“运用自己的理解力,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挑战。”

    被低估的卡片盒

    我看到了我心头第二个问题的解答。照书中介绍,卡片盒的组成与使用步骤用文字表述出来很容易,然而要真正做到却很有难度。而卡片盒没有被推而广之的原因也许就在此。一个工具的有效性通常与如何贯彻使用有很大的关联。要按照书中介绍的步骤,不折不扣地扩展自己的卡片盒,除了上述的第一项心里建设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准备工作。

    首先,卡片盒不是一本含有标准答案的思想字典,而是一个与我们阅读旅程共同成长的外挂大脑,解决我们大脑内存与注意力均不足的弱点。哪些笔记该存,哪些笔记不该存?我们参考的标准:我们不想忘记的、与我们日常思考的内容相关的。值得注意的是,什么都记下来等于什么都没记,选择很重要,这里的选择是精选!

    其次,卡片盒即然作为一个大脑,就要有两元对立的概念,要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我们不仅要记录自己赞同的观点,更要收集自己不赞同的观点,或者自己认知以外的观点。

    最后,大脑是随着阅历而更新的。因此我们需要有成长型思维。一张卡片记录不需要尽善尽美,把要点呈现出来即可。在不久的将来,如果回顾当时的记录,感觉有不妥,或者有增补,都可以随时将这些思考过程记录下来。同时这种开放式的系统,也保留了产生各种思想碰撞的火花的可能,新的洞见是这个卡片盒里给我们的惊喜。

    我们在阅读中把注意力从存储强度拉到了提取强度。阅读功课做足了,写作还会难吗?

    写作有方

    写作不一定从一张白纸开始,也不一定要确定主题后自上而下展开。这个外挂大脑把写作里冥思苦想的构思步骤拆分到日常生活的碎片时间里。我们在阅读时候产生的灵感,这些灵感浪费了很可惜,我们不如把这些灵感记录下来,并顺带把思考与整合的任务也完成了。这样既提高了阅读的体验,也为后需写作提供了随时取用的素材,岂不一举两得!

    素材积累多了,产生的思想碰撞也会多起来。有些观点看似很相近,我们也能看到其中的差异;有些观点初看觉得毫无关联,两张卡片并列在一起也许可以提供不同想法之间的联系;定期存入的笔记还可能帮助我们发现原来笔记中的矛盾、悖论或对立;这些都是洞见产生的重要因素。言之有物,行至远矣!

    有些问题,并不是我们缺少资料,而是缺少思考。素材多了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全景,发现洞见。写作,离不开洞见!

    书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

    二战期间,有一名数学家亚伯拉罕•瓦尔德被要求帮助英国空军找到飞机上最常被子弹击中的区域,以便在那些地方覆盖更多的装甲。他没按照寻常思路统计返航飞机上的弹孔,而是建议在返航飞机都没有集中的地方加装装甲。他的理由是:那些能返航的飞机,说明弹孔都在不太重要的位置,否则飞机就回不来了。之前大家都被“幸存者偏差”误导才没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笔记类型以及如何建立与维护卡片盒

    闪念笔记:随思随想的记录,定期处理,处理完无需保留。

    文献笔记:对文献盒文献对容的简要说明,也就是在读书时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认为可能会在自己的思考或写作中使用的内容。在另一面上写书目信息。

    永久笔记(卡片盒):思考文献笔记于自己的思考与写作的相关性。对文献笔记的评论与延伸思考,并于已存在的永久笔记作关联,并用编号说明笔记与笔记之间的关联,有时一条笔记可与多条笔记关联。关联多了就成了一条很长的笔记链或者叫作思想集群。

    最后一个关键是索引,从这个索引中引用一到两条笔记,作为进入某个思路或主题的切入点。

    我们可以看到,最关键的写作助手就在于永久笔记以及索引。这是我们平日思考的累积过程。我们可以看看目前有什么,缺什么,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也可以反过来指引我们选择阅读的书籍,用以挑战和加强自己的论点,并根据了解到的新信息改变和发展自己的论点。一段时间后,写作主题可以基于所拥有的素材,这是深思熟虑的想法。比匆匆按照主题搜集资料的短期行为更有深度?

    工具简单,使用却有门槛。工具因门槛而不受待见,可是对于爱写作的书蛀虫来说,这个门槛不高,只是花点时间与力气抬一抬腿的功夫!

    #阅读#写作#洞察#创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卡片笔记写作法》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lm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