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千古之问,直指人心。!修佛,便是修心。
人有诸般烦恼,闭眼一捋就知道。自己有多少烦心事,有多少想做的想要的,有多少失去的痛惜的,有多少无可奈何的失望的,有多少阴暗的卑鄙的可耻的,有多少自私的算计的,我们几乎完全无法控制,只是在这些情绪念想之海浮沉。我们从来以为自己就是主宰,但其实无非风暴中的一叶小舟,颠来复去,被心念所控。
须菩提一上来就提出了这个最严重的问题。修一切法,首要修心,而未修之心,是混乱不堪的,怎么才能开始呢?云何应住,云何降伏?我们无法约束自己的思想,就像无法抑制喷涌的泉水,怎么才能达到至清至明,无我无人的境界呢?
佛说要发愿。大愿扫荡一切牛鬼蛇神,心诚就是铜墙铁壁。若能如此发愿,心里也就少有邪念了。但这绝不是结果,而只是修行的开始。在这种大愿的持守之下,达成一种无我,无人,无持守,也无愿的禅境,空去一切。所有的曾经都只有名称上的空壳,而其深意共融于空的境界之中。
这说起来好像很玄,操作起来却没那么困难,但需要看悟性。在九十年代,曾有一度特别流行看立体画,就是一堆乱码,你盯着看,看着看着,眼前就能浮现出一个立体图案。大家都觉新奇有趣,争相观看,有人一看就看出来了,有人却很难看明白。看不出的人,别人怎么教也难成功。佛说的道理就是思维立体图了。有人看了,就悟了,有人根本看不懂。
再比如,静坐冥想是一种小境界。刚开始,坐下去思维却信马由缰,堵也堵不住,盖也盖不了,五分钟都坐不了,怎么办?一开始,我就是数呼吸,用这个念想把其它杂念压下去。数着数着,呼吸变慢了,慢慢感觉不到了,数也不用数了,手脚身体都感觉不到了。这样多定几次,以后再想入静也就简单了。这当然远无法跟修智慧的境界相比,但道理和方法上或可类似。
修佛法是为了得到智慧,有智慧就会有正见、光明和喜悦,断绝人世愁苦恐怖。人心的苦怖不过是执着欲念所致。人执着于诸相,可生命苦短,诸相又如梦如幻,到头也是空。所以打扫心境,生愿至定,达到恒长的清明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