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考很热很热,朋友圈刷屏的除了高考考生的独木桥看谁笑到最后之外,一张考场外被煎熬的父 母照片也连带着刷爆了朋友圈,可是,通过了高考之后呢?
近期遇到一个很是迷茫的小姑娘,刚上大一,本来应该是青春尚好,风光无限的时光,她却患了轻微的抑郁症。本是阳光年纪,却被焦虑与迷茫包围的她怀着最后一丝希望来找我的时候,她严重的落寞倒是看的我很是心疼。深谈之后才知道她的专业不是她所喜欢的,独木桥她走的小心翼翼,然后又在不小的运气成分中败北,去了一所跟自己期望值差的太远的学校。不喜欢的学校,不喜欢的专业,对完全完全的不确定,对现在的所有迷茫导致了中度的抑郁。
可是这样的一个小姑娘仅仅存在于大学中吗?
最近身边兴起了一部分生涯规划老师,我的闺蜜小Y恰巧是其中之一,这部分生涯规划老师,真正愿意去学的老师很少,能拿到证书的更少,但是好在恰巧有了她的帮忙,抑郁的小姑娘慢慢走出了阴影。
很是好奇她的选择,深度聊过才知道,她也是因为自己的隐痛,才有了去从事这样一份职业的想法,到如今的付诸行动,其实也是刚刚试水的阶段。突然很庆幸我如今的选择,虽然我并没有一套深入的理论能帮我发现我最喜欢的行业跟岗位是什么,但是走到如今的行业里,我也花了七八年的时间,从不同的行业到不同的岗位,不停的试错,一直在问自己要什么,直到遇到了如今的工作。
哪怕通过了高考又怎样?与其把所有的期望跟翻身机会都压在高考上,还不如根据自己的性格特质加上所擅长的部分好好规划下自己的人生跟未来道路。这样,就算你能幸运的入读了所谓的985,211,可是未来的人生路,可能也不会那么顺利成坦途。
曾建遇见过太多中国名校的孩子,迷茫的,混沌的,比比皆是。如果你完全没有闹明白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那么就算你从中国最好的名校毕业,估计该迷茫的继续迷茫,该失望的一直失望。
以前一直很是好奇哈佛这类牛校到底牛在哪儿,最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段话: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
而曾任腾讯副总裁的著名搜索专家吴军也曾表示过,英美名校只是做了一件事:引出潜在孩子内心的智能。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输赢不由起跑线决定,不断的学习才是跑完1/4的之后,选手们拉开距离的原因。正如约翰.纽曼(John Henry Newman)在《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一书中所说的:“先生们,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选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和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吴军对于这段话的解释是: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时,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比起那些自带985,211光环的学生们,我们反而更为佩服清楚自己知道未来路要怎么走,就算不知道每一步,但是也知道能望向某一个特定方向的人们。因为他们睿智,而又不迷信成功学;他们愿意去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寻找自己的心之倾向。
所以高考又如何,哪怕你千辛万苦,万般磨难才走过了高考,进入了大学,但是连选个专业,确定个学校都是因为别人眼中的光鲜亮丽与高薪荣耀所诱导,又有何用?
还在自己的岗位上苦苦挣扎而迷茫的成年人们,你们如今的生活无非是别人眼中还过得去的存在,少有负面方面的谈资而已。这样的生活,如果不趁早改变,活该你到四五十岁可能都还是活在网络中不停仇富的键盘侠。
别把你的人生寄予在一次小小的高考上,人生这样的选择很多很多,远离那些一直跟你强调高考多么重要,必须得去考的人们,因为他们的世界很狭小,狭小到,认为这世界上只有高考才能改变人生,可是他们自己也是连高考之后的方向都是迷茫。
我们的人生是活在我们自己的手中的,多给自己一点时间跟参考条件,试错的过程毕竟是痛苦的,当某一天,除了工资之外,你还有荣誉与工作的自豪感,相信我,那绝对是世界上最满足的事情。恩,比高考上做完最后一道题都还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