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摐)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
老子曰:“然。”
“吾齿存乎?“
老子曰:“亡。”
常摐曰:“子知之乎?”
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常摐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
常摐(chuāng),传说为老子的老师。一天,他生病了,老子便前去探望。
老子问老师,有没有教诲要告诉弟子。
常摐便问了几个问题,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 为何“舌存齿亡”。
老子回答说:舌头在,是因为他柔弱;牙齿没了,是因为他刚硬。
常摐对这个回答很满意,说了句:你已经把天下的事说明白了,我也没啥可传授的了。
舌头柔软,始终存在,牙齿坚硬,说掉啪啦就掉了。柔者通达,刚则自摧,从自然万物到人生,甚至军事,似乎都遵循着这个道理。
《道德经》中便有这样的观点:“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再做纵向比较。水本柔弱,却无往不胜,石本坚固,不仅挪不到步伐,还会慢慢被浸蚀冲刷掉;生活中,性格刚烈的人不懂得变通,容易与别人产生对立,受到的挫折也多些;而性情柔软的人,就算不会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一旦发生矛盾,其不急不燥的态度也会让对方放松戒备,更有利于事态的发展。抗日战争时,红军采取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军事策略,也是柔而不刚的战略思维。
辛弃疾也有诗云: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
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
辛弃疾大概是以此做隐喻,吐槽当时社会上,正直刚毅的人总是遭遇苦难与打压,而迎奉阿谀的柔弱者却混得风生水起。
人,需要正直,但不能太过刚毅;为人处事可以柔软一点,但不能没有自己的立场与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