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挺喜欢历史,那会很天真,书上讲什么就信什么。
慢慢的看了一些历史书籍,才知道,历史也是会被推翻的——当找到新的史料史实时。曾经以为是真的,最后竟然也成了假的,或者不完整的。
最近对于历史,更是从以前的相信,慢慢转变为几丝怀疑,有些疑惑。
今天读了几页莫言的《用耳朵阅读》,正好印证了自己的这一想法。
“对待无论多么严肃、多么高尚、多么庄严、多么美好的事物,都不必完全相信。”
这话应该不止对于历史适用,对于一些装腔作势的专家、能人,似乎同样适用。
“写进了历史教科书的历史,多半是谎话连篇,即使有那么点事件的影子,也被夸张、美化得不成模样,不相信写在书里的历史,宁肯去读野史,宁可去听民间口头流传的东西。”
对于历史有几分真,这个还真不好说。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野史和杂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挟恩怨,但看往事可以比较分明,因为它究竟不像正史那样装腔作势。”
这话说得很犀利,也就鲁迅先生敢说。一般人这么说,还不得被当成疯子啊。
而不相信正史,不相信御用文人的话,宁肯相信野史,宁肯相信伟人的仆人的话,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
莫言在《我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一文中,讲了作家的创作,原本并不顾及什么思潮,只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想要前行的路去创作,而批评家们,则分门别类,将作家们一个一个的,装进各个思潮主义的袋子里。
创作和批评,是亲朋好友,还是冤家对头,是相辅相成,还是彼此促进,这还真不好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