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群青
星月夜有湍流吗?

星月夜有湍流吗?

作者: 亢亢然 | 来源:发表于2023-04-24 23:32 被阅读0次

    我是艺术文科生,喜欢绘画和文学,关于数字、公式、定理,能躲多远就躲多远。自高考一别,愿此生与数理化不复相见,更与科学无缘。可是,世间哪有绝对的事情?在某一天,由艺术牵引,我踏入神奇广阔的科学之境,并承认,爱艺术,就不可避免与艺术的孪生姊妹——“科学”邂逅。

    狭隘认知曾一度拉开了我跟科学的距离,好在有人告诉我,科学家同时也是艺术家的情况并不罕见。这个观点轻而易举地帮我推开冷漠的科学围墙。15年前,在《科学和技术心理学》期刊发表的论文中,作者通过对英国皇家学会成员、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员和诺贝尔获奖者的传记、回忆录甚至讣告等资料推断,一个人科学上越有成就,就越有可能拥有艺术爱好。

    同时,身为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硕士也是科普作家的小庄女士在《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一书中,讲述了无数科学与艺术相遇的故事。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神经科学之父”拉蒙-卡哈尔出身于医生家庭,少年时代疯狂想成为艺术家,却不得不接受父亲安排进入医学院。从艺术到医学,他接纳人生轨迹的陡然转变,在150年前,就通过显微镜观察活体组织,解剖结构,画下数千张精细的解剖图。

    身上流淌着科学和艺术血液的拉蒙-卡哈尔这样说道,“表面上科学家们的能量被分散了,而实际情况却是,艺术正在引导和增强他们,促使他寻找并爱上事物背后的数字、美感和和谐。”就这样,一个涂鸦爱好者创立了现代神经科学。

    而由康奈尔大学管理的arXiv,是一个收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论文预印本的著名网站。这个网站的神奇之处,在于收录了两篇调性相似、论述同一位艺术家的文章。2006年和2019年,相隔15000公里,来自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学者对去世100多年的艺术家梵高,产生了强烈兴趣。他们分别在《梵高激情画作中的湍流发光度》和《星夜是湍流吗?》中,不约而同地将科学的箭头指向灵动的画笔笔触。将艺术家跟湍流第一次毫无违和地粘合在一起。

    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曾说过,湍流是“经典物理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未解决问题”。对数学、力学、物理等基础科学有着深刻影响,这么高精尖的世界难题跟梵高有什么关系?我依稀记得,2017年上映的电影《至爱梵高》,屏幕上魔幻的笔触足足摇晃了65000帧画面,我们记住了星月夜的孤寂和苍凉,忧郁的色彩让人悸动与悲伤。而不停跃动的笔触,却被发现跟物理难题高度相似。

    遥远的艺术之子最厉害的地方,是把情绪抽象成独特的笔触,创造纯净的色彩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把平常人的视野拉进艺术家泥泞孤独的精神世界。他们不负责对世界宣讲解释,只负责在画布上留下形态。

    那些笔触,让观者的鸡皮疙瘩此起彼伏,我甚至不敢凝视他的眼睛,执着的纯净,清澈的阴郁,一个了解自己、画下自己的超级勇敢的人。而那帮科学家们,墨西哥国力大学的何塞等人,突发奇想地把梵高画作中的发光度分布与湍流黏度分布,按照物理学家建立的公式进行函数比对,在6个不同像素精度上绘制出的曲线都能很好的吻合。他们证明梵高画中的湍流,真的和物理模型中的湍流很像。

    为了打消大家针对梵高仅在《罗纳河上的星夜》画出放射性的小光球,画出湍流纯属偶然的质疑,何塞又在《麦田群鸦》《有丝柏和星星的路》《麦田群鸦》找到相似的漩涡。而在《耳缠绷带嘴衔烟斗的自画像》中,梵高置身于强烈而紧张的色彩关系之中,非常人能够驾驭。而烟斗上空漂浮着一缕烟圈,轻盈跃动,又是漩涡的有力例证。

    研究者甚至不遗余力地使用网上《星月夜》的高像素数字图像,选择天空中的一个仅含有漩涡的正方形部分进行分析,结果让所有人喜悦,它具有与超音速湍流相同的尺度行为。令人费解的是,29岁才开始画画的梵高,一个距离科学十万八千里远的艺术家,如何深谙科学的奥秘?他看到了人类的难题,并把它捕捉下来。我想,作为上天之选的艺术家,拥有异于常人的敏感,加之精神情绪的波动,捕捉到了常人难以觉察的自然奥妙。梵高是真诚的赤子,孤绝地寻找美的纯粹,混沌的世界已经赞颂他近一个世纪。

    深蓝的夜空漂浮着掠食的乌鸦,黑夜贪婪地对峙着麦浪,他在绝望中走向灿烂,在黑暗与光明中,奔向自由。很多人为他惋惜,其实梵高的生命和艺术不再属于自己,也不由得自己,就好比随时可以为艺术献身,就好像被科学家认定画出了湍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星月夜有湍流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sp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