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看第一个字开始,甚至是从看到书名开始,他就已经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各种预判,判断作品的好坏,判断作品的内容,当他发现实际结果与他的预判,不如他的预判时,他就会产生失望感,而这些失望感累积到一定程度,读者就会放弃这部作品。
这个“不如”,怎么得出的。
在写作水准、文字质量等方面,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玄幻类和历史类,哪个更好?父母双亡的孤儿设定,与富二代设定,哪个更好?一刀砍死敌人,与带领千军万马碾死敌人,哪个更好……这些问题,孤立去看,显然是无解的,玄幻和历史,是两个各有特色的类型,本身是不存在好坏之分的,就像男人和女人,本身不存在哪个性别更好之说。
假如他是在历史频道找书,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认为,这个时候他更喜欢历史。
当他已经点开一本历史小说,已经阅读到一半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读者所期待的后半部作品,依旧是历史。
所以,假如这时候作品突然转型,在古代写诗作词,在朝堂上与人明争暗斗的主角,突然开始修仙,飞在天上和一众修行者斗起了法宝,那显然是读者不能接受的。
这并不是说斗法宝本身不好,而是在这里,它并不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所以在这里它是不好的。
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不断出人意料。
我们需要了解读者猜想的后续剧情会是什么,然后偏偏不这样去写,给他一个意外。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好的。只有符合读者心理预期方向的意外,才是好的。
举个例子,主角被退婚后,和对方订了三年之约,三年后一决高下。
这时候,读者都会猜,三年后主角一定是大胜对方。
如果我们不这么写,改成三年后,主角大胜对方的师傅,甚至是师祖,读者会感到惊喜,但如果三年之后,主角被对方一招击败,那读者惊是惊了,喜可就一点都没有了,这时候恐怕十个读者有九个会弃书了。
当然,这个例子是比较简单的,我相信没有哪个作者会这么去写。
但在实际写作中,有些时候却没有那么清晰。
比如,我曾经看到一本书,穿越的主角被邀请参加诗会,许多人以为他不学无术,憋着劲要在诗会上逼他写诗,让他出丑。
正常来说,剧情应该是铺垫到高潮部分后,主角抄袭一首古诗,震惊四座,让人惊掉下巴,无比仰慕。
但那本书,却偏偏是主角作诗之前,匪徒杀到,主角勇斗匪徒,救下众人,赢得大家的感激,所有人都要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再没人提出让他作诗了。
很显然,作者是不想走寻常路,而这个剧情本身也是挺YY的,一众风流才子,知名大儒,都欠下主角一个天大的人情,主角可谓是名利双收。
然而,这真能让读者满意吗?当然不能。
如果主角是临时路过,被拖进诗会还没说上两句话,就发生了这一切,那问题还不大,因为读者都还没来得及开始心理建设,但问题是,那本书里,为这诗会已经铺垫了好几万字,读者一方面为主角被人轻视而憋屈,一方面无比盼望着他多抄几首名诗,出口恶气。
但结果呢?好比我们上学时成绩不好,被老师骂是一辈子考不好的废物,然后我们奋发图强,有了考满分的能力,正等着拿成绩扇老师耳光呢,结果老师却突然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你爸是领导,这考试不考了,我直接让你及格。
这时候,恐怕我们会更恼火吧?所以,我们写作的时候,不能光去想着剧情本身好不好。
学习自杨晨说网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