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013442/704c3127264a42ff.jpg)
今天是2月6日,进入工作状态的第四天,虽然很多地方都在实行弹性工作制,但是工作岗位性质不同,不可能每个人都能继续待在家中办公,外出是难免的事情。在假期中,想必大家关注的焦点是在举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上,将目光更多的聚集在战斗在第一线的白衣天使身上,他们的行为值得我们为他们鼓掌、助威,也值得我们为他们担心,当受捐物资到不了他们手上时,也使我们极度愤慨。面对这群白衣天使,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当我们面对自己的时候呢?我们都知道此时保护好自己就是给国家做贡献,但是面对此次有如非典的疫情时,你可能忽略了它对自己的心理影响。
其实不管是2月3日工作前,还是工作后,我们每个人都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我想你可能也和我一样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关注疫情的信息,看着不断攀升的疑似和确诊病例,有恐慌、有焦虑,还有无助感,这些情绪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甚至有些人会出现一些心理症状。
最具典型的就是疑病心理。大家需要面对突如其来疫情,不断增长的确诊病例,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症状接近流感,加之大数据支撑下的确诊病例发病前的活动轨迹,每个人的恐慌和焦虑情绪都不小。还有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各方专家学者的解读,使我们在短时间内接收到大量新冠肺炎的信息,这些信息中也是鱼龙混杂,断章取义,真假难辨。当我们好不容易拾起紧张惶恐的心,从低头族抬起头来的时候,家人的一个喷嚏、一声咳嗽都可能会使我们内心紧张,再加上久居室内,运动不足,偶尔就可能会出现胸闷、气短的现象,于是会再次对照网上新冠肺炎的发病症状,由于焦虑便可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被感染了。
那么面对自己或者家人的疑病心理,我们该怎么做呢?首先大家要知道,我说的是疑病心理,没说是疑病症或者疾病焦虑障碍,后者需要心理医生或者神经科医生进行确诊和治疗。我们这里提到的是前者,就是因为对此次疫情的过度焦虑造成的怀疑自己被感染的心里状态。给大家几个建议。
一是转变认知。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就是自己确实是没有相关的症状,比如发烧、咳嗽。如果有,还是建议找医生进行检查。所谓的转变认知就是首先要认识到不是自己身体出了问题,而是自己想的太多,通俗的讲就是“心病”。
二是转移注意力。明确自己生活工作的目标,积极的投身到明确的目标中,试试将自己的目标进行分解,然后一个个去完成。而不是时刻关注自己的体温,每个小时量一次。
三是控制接受疫情信息的时间。不看疫情信息是不可能,打开手机都是这方面的信息,但是建议控制关注的时间,不要坐在家里就是不停的刷手机上关于疫情的相关信息,否则沉浸在其中焦虑感会迅速提升。时间的长度建议控制在个把小时就OK了,一天别超过2个小时。
四是适量的运动。有句话叫运动鞋可以替代百忧解。百忧解是一种抗抑郁的药物,而运动却可以促使我们的大脑分泌更多的内啡肽、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但这里要敲黑板,确是患有相应症状的人,请严格尊医嘱,不要随意停药。室内运动的方法有很多,大家可以上网搜索进行运动。
让心理学帮助我们更智慧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