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间万物之道,莫过于自然之道。
阅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书,似乎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原来,文化之道,亦源于自然,其最高境界也乃自然者乎。这样说来,其中的“道”,确实值得我们这些后生好好悟一悟呢!
文化,从来不是形单影只,与它齐头并肩的是那如大江流水般滔滔不绝的历史。自然,孕育了生命;生命,浇筑了历史;历史,诞生了文化;文化,升华了文明;文明,推动了世界。我们总说,历史是客观的,是真实的,是厚重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用生命谱写的华章,因而我们承认它,信任它,敬重它,并用生命推动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进。殊不知,历史不是因为一个个朝代的更替,一具具躯壳的倒下而不断演绎下去,真正使得它熠熠生辉的,而是每个推动历史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身上,流淌出的一股热血与激情,那是一种气节,更是一种信念。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所称之的文明。
我的耳畔不禁回响起这样一句话: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
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我一直认为,被太多尘世的东西牵绊的文化,总是少了一份纯朴,少了一份洁净,少了一份韵味。我们都知道,经济决定政治与文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我始终觉得和经济、政治走得过于亲密的文化,终究是不再纯净,缺少了一股自然的清新与明丽。或许,我忽视了凡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的特点。列如,水。古人云:水,能沉舟,亦能覆舟。应该就是这个理吧!可能文化也要分为几个方面,从不同的方面去看待它,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哲学的范畴。我想,自己所喜欢的也许正是余老笔下的生态文化。文化之道,乃山水之道,乃自然之道。陶渊明笔下的“托体同山阿”,俞伯牙琴下的“高山流水”,庄子心中的“无为而治”,皆以自然为生、与自然相伴。其实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能在历史的长廊里走一遭。听,屈原心中的冤屈;赏,陶潜眼中的桃花;饮,李白手中的美酒;思,清照想念的归人;望,东坡游历的赤壁……
我心中了然,甚是欢喜,因为那是我眼中的自然文化,心中的中华文明。琴棋书画,样样不通,在古代,我怕只是一个乡村农妇吧!没关系,我依然喜欢,因为我有一份难得的闲适,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文化之“道”,深沉、含蓄、韵味十足,像我这样的小生,能悟出个两三成怕是不错了吧!或许,更可贵得重在于坚持,那就用我的一生,去悟吧!
中华文化之“道”,本就博大精深,本就耐人寻味。以人生之道阅览文化之道,以文化之道参透人生之道,不知不觉,我竟已在路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