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针对谁,只是认为不关注细节的产品都是不负责的产品。【傲娇脸】
我知道这个话题已经被很多人说过,阐述过,辩解过。很多人中包括我。很早就想写关于产品与细节的总结,但总以自己的能力不到,不够理解细节,写这个就是哗众取丑便一拖再拖,直到前天,碰巧看到关于宫崎骏大时的纪录片《不了之人》,让我有了写这篇总结的勇气。
我相信每个产品对细节的把控都有自己的套路和理解,只是在工作时间和压力的冲刷下,把控渐渐变成了妥协,妥协最终演变成了将就。
一、什么是产品细节?
去年12月,有幸进行了第一次产品相关的实习。更幸运的是,有机会参与到全新项目的开发中(可惜夭折啦~)。怀着展现自己“牛逼”能力的冲劲再加上五天的打鸡血,我完成了项目的原型,准确的说是大体框架。这是当初原型的截图:
心中美滋滋的带着原型去找总监和导师开会审核,以为能获得赞赏和认可。
我记得非常清楚,总监看了之后问了我两个问题:
①轮播图的问题:怎么配置?尺寸?张数?banner允不允许文字说明?....
②左侧分类的问题:怎么配置?文字超过怎么办?如何显示全部分类?配置多个怎么显示?....
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没有细节的框架,根本就是在画画,在开玩笑。
真正的原型,应该是这样的(阅读的人了解用什么方式从哪来到哪里显示):
【可能这个原型说明也不全,有问题的话请多多包涵,因为夭折后没有修改过】
什么是产品细节?在我看来,他是细化描述产品功能的功能,是构成手机的每一个螺丝,没有他们,内部将乱成一团,手机也会因此报废。他是你真正认真思考产品之后的产物,是你对产品负责的象征。
二、如何提升自己对细节的把控能力?
①提升自己对文字的把控:准确、简练、不出错。
我始终认为:原型,只是可视化的文字。
在实习开始,我给自己做了一个计划,尽量做到每天总结,尽可能的少出现错字,用最少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我进行了8个月的早会记录,从最开始连续三次出错(1、PTL不是人,是名称;2、DEV是测试环境,不是阶段;3、同事名字写错)到现在几乎从不出错,最大的改变不是改正粗心,而是让我对我的文字更加专注和自信,对原型更是如此。请定时总结,增长的不仅仅是你的总结能力。
②关注操作流程和功能图背后的东东。
操作流程和功能图设计的目的在于了解用户需要什么,怎么做。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这些功能的细节考虑点是什么?以登录(简化)来举例说明:
操作流程:填写账号——填写密码——提交登录申请——返回结果——登录完成。
功能结构:文本框、提交按钮。
细节:
1、文本框附带细节,长度限制;根据登录账号的不同,还需要输入检测规则等等...
2、按钮附带细节,激活和未激活状态展示;根据反馈结果不同,按钮的异常展示;根据反馈次数的按钮风控展示等等...
不需要梳理出流程或功能的细节图,而是在思考流程、功能的同时延伸到细节,会大大加速随后的原型、设计、开发等阶段。
③广泛的使用新产品,广泛的泛阅读书籍。
这个就不过多说明啦,你了解的越多,你遇到相同类型问题时对细节的思考和把控能力越强。随便跟换模样,你都了解构建他的底层。
④其他更加快速上手的方法。
原型中:想这些问题,从哪里来?在哪里看?谁看?谁控制?怎么看?
【最好先在功能和流程中体现出来!】
流程中:思考两个核心,操作者是谁?反馈给谁?
【除了业务流程图,务必梳理用户操作流程图!】
功能中:想伴随功能,进入A功能前置和后续操作是什么?他们对应什么功能?
【功能的完备性一定要考虑,不能有了提交没有审核!有了审核没有反馈!】
页面中:借鉴顶级设计师,思考他们这么做背后的原因。
【不过要过分自信自己所谓的“创新”】
多去尝试这样思考,你会发现你之后进行项目时需要对其他人的依赖越来越小,因为他们说的你大部分都有考虑到。
三、把控细节的度在哪里?
我认为,没有边界。但不是肆意妄为的独裁把控。
项目中所有的人都需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自由发挥,但是发挥的度一定要产品经理来把控:不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指导他们,而是就我们进行的产品而言告诉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就像宫崎骏在《不了之人》中,看到自己的想法通过CG这种他不熟悉的工具展示出来,他说的第一句话:
不是CG做的不好,不是画风太科技感,而是“转头的方式,太成人化了”。
我也和设计讨论过产品细节的问题,但当时认为自己刚开始实习,能力不够,可能只是我一己之见,他说得对,就让设计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最后,更换设计的小项目进行了整整两个半月,在总监亲自去告知设计后,设计的风格最后回归了产品本身需要的风格。
在综合评估后认定正确的细节,千万,千万不要妥协给任何一个人!
将每一处细节做到极致,我想这就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吧。
对细节的把控,我也在学习中。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有意义,请分享这篇文章~
今日推荐:《不了之人》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7115115/
铁头
16.11.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