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的手机里,有多少下而不用的“安慰”APP?

你的手机里,有多少下而不用的“安慰”APP?

作者: 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5-18 09:59 被阅读0次

▲文章来源于虎嗅

“‘大梵’算是这样一个APP吧,有段时间我信佛,这个APP里有佛教音乐、佛教壁纸图、佛家语录,还有南怀瑾老师教打坐。”

“现在没怎么用了。为什么不删呢?嗯……我觉得删了不太吉利吧。”花花回答道。

下一堆APP,不用也不删,这似乎已成为了我们的佛系日常。从硬件条件来看,手机容量日渐“阔绰”,iPhone X的内存从64G起步,下一档便直达256G,存储容量甚至超过电脑。

但让S君更感兴趣的是,什么样的APP能让用户“不下不爽,下而不用,就是不删?我们采访了一群不同专业背景的90后,他们可以说是网络社会中对APP保持着高兴趣的人群,在一个个故事里,我们有了一些有趣的发现。

一、使用幻象: “我下即我读/学/用”  

思滢(社会学):“英语学习相关的APP吧,比如扇贝系列,大家都挺推荐的。还有以前老师推荐了练习英语听力的APP,「BBC iPlayer Radio」,也一直存着。”

闪闪(软件工程):“「微信读书」,下下来就感觉自己读了书了。”

二、专业操守: “不下不是XX人”  

丹旎(历史学):“「澎湃新闻」。因为自己研究生是学新闻的,这种APP不下不是新闻人啊,但是也并没有怎么打开过。”

团子(广播电视学):“我下载了「端传媒」,觉得这是优秀媒体人的必备,但是因为懒得翻墙也就作为‘镇机之宝’了。另外,以前学校帮我们优惠订阅了「财新国际」(Caixin),因此下载了这个APP,不过打开次数也是屈指可数。”

曦霖(播音主持):“以前考虑当产品经理,所以觉得「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应该是必须要下载的,但没看过几次。”

三、限免诱惑: “不下白不下”  

汤圆(通信工程):“在App Store里一看到有限免的就会下载下来,觉得很划算啊。而且也不会随便删,怕自己下次就想不起来那个APP了。”

团子(广播电视学):“去年暑假去旅游之前,我在淘宝上买了「Analog Film」的系列滤镜,是之前在微博上看到别人安利的。淘宝上一套好像只要1块钱吧,虽然最后只用了Paris那款滤镜,但反正便宜,就整套all in了。”

四、情感寄托: “蛙儿子卸了就没有了”  

鹤仪(历史学):“「旅行青蛙」一直没有删,我已经给我的蛙儿子兑换了幸运铃铛,感觉已经通关了。但是因为这个APP如果卸载了就会删除数据,我的蛙儿子就没有了,所以我一定不会删的

还有「梨视频」的APP,我用的次数也比较少,但是因为我以前在那边实习过,所以出于情感因素会留着它。”

闪闪(软件工程):“数纪念日的APP「Days Matter」,我很少打开,但是跟前任相关的日子还留在上面,就留着吧。”

 


五、财富象征: “30块买的舍不得卸啊”  

思滢(社会学):“像「纪念碑谷」这种游戏,玩通关了就不会再用了,但是这可是花了30块买的呢,舍不得删,财富象征。”

花花(数字媒体):“「Star Walk」这个APP可以让你知道夜空里有哪些星星,当时觉得很有意思就下载啦,花了40块买了去广告的版本。所以一直放着,万一哪天又要看看星星呢。”

六、积灰的APP,为什么会被“下而不用”? 

不难发现,用户下载APP的主观意愿大多是积极的,那么造成APP“下而不用”想必还有其他因素。

在采访对象中,来自复旦大学的李哲男告诉我们,他在本科阶段和团队共同研发了一款跨平台搜索碎片化信息的APP,“它能将散落在各处的资讯整合到一起。在腾讯新闻上看到一篇深度报道、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旅游攻略、在朋友圈听到一首好歌,如果当下没有时间看完,都可以一键收藏,后续再打开APP阅读。”

但从后台数据来看,用户收藏了很多内容,打开主程序去阅读的却很少。iOS系统的主应用DAU差不多200,安卓系统的700左右,而内容收藏次数差不多是700和1700,也就是说,用户的收藏行为频率是重新阅读频率的三四倍。

“存而不读”的表现,似乎也正是“下而不用”的一个分支。在采访中我们注意到,被高频提及的“下而不用”的APP很多正是集中在资讯/知识/教育领域,例如「得到」、「分答」、「云课堂」等

“用户‘下而不用’的APP,是因为没有满足用户‘用较小的力气就能获得较大的提升’的需求。也就是说,APP不够好用。”李哲男说。

使用此类APP的用户可以被粗颗粒度地分为三个类别:「知识分子用户」这群用户在使用互联网APP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套自己成体系的、有规律的自我提升的方法。大致如高中班上的学霸同学,他们用一个本子就能梳理出各科的知识脉络,在步入社会后,也能通过规律性阅读等方式实现自我提升。

「“伪”知识分子用户」这是互联网中的腰部用户,是占比最大的人群,也是知识类/提升类APP的主力目标人群。这些用户的外部特征是“我爱学习,我知道学习有益,但就是懒”,他们希望用最小的力气来获得最大的知识充盈感。他们最容易去下载APP,并且购买各种课程,但是存下来之后没有阅读使用,反而会加深焦虑。

「特定时期特定需求用户」这部分用户可能处于求职、考研或者考公务员时期,有特定且明确的知识获取需求,下载某个学习APP非常果断,并且高频使用,但这段时间过去后可能就再也不会打开。

在本文讨论的话题中,被“下而不用”的APP主要是没有拉拢第二部分的“伪”知识分子用户。“我觉得思路比较好的是类似某FM这样,致力于降低用户知识获取门槛的应用。你不想读书吧,那我念给你听,听太久你会累吧,那我把100分钟的内容打包成5分钟给你。”

“信息过载”一直是我们关注的话题,随着APP下载的门槛愈发低矮,用户使用APP与后宫选妃无异。或许对于产品设计来说,无论是流程的产品交互、合理的课程设置,还是使人振奋的激励制度,想打造高黏度的APP,这些环节都相当重要。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号:ganenzhijia88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的手机里,有多少下而不用的“安慰”APP?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iw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