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送你一颗子弹》:像《活着》一样自然的活着

《送你一颗子弹》:像《活着》一样自然的活着

作者: 一方静读 | 来源:发表于2023-04-27 20:23 被阅读0次

    余华的《活着》,我看了不下5遍,看一次,哭一次。我也看过很多人为《活着》写的书评,深刻而透彻,引申意义已经完全超过了余华写这本书的原本面貌,无非是因为《活着》有着太多的时代认同感,以及活着就是活着本身的解读。

    有人认为余华写的就是苦难文学,怎么苦怎么来,好像也只有苦难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就算没有共鸣,至少也会唤起人们的些许同情,所以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就被读者传播开来。

    在刘瑜《送你一颗子弹》里,作者说:我不喜欢《活着》这部电影,因为我没法理解为什么“活着”本身是最高价值。电影《活着》和书籍《活着》会有些出入,但并不影响福贵的命运走向。

    此时,我对刘瑜所说的不喜欢不理解,同样也有一种“为什么”的质疑态度,后面一想,这是因为我们所受教育所接触的社会层面不一样啊。

    这社会,我们不理解不认同的观念太多,所以我们尽量换位思考,对别人做到不批判,不干涉,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喜欢的,我们会欣然接受,不喜欢的,暂且放一边吧,只要不影响生活本身。

    《送你一颗子弹》是刘瑜的散文,也可以说是随笔集,大多作品写于2005-2009年左右,记录作者在国外留学生活的点滴与感悟,看似平淡而简单的生活,却包含很多犀利的人生哲理,看似作者随意的碎碎念,却写出细腻的观察与改变。生活,一成不变的生活,瞬息万变的生活,造就了不一样的刘瑜,留下了这一段生活的印记。

    在读这本书时,我脑海里会不自觉地想起福贵。

    《自然》里写到一个美国老头儿,独身一人,没有亲戚朋友,有逢人就拽住不放喋喋不休的习惯,他的一切行为就是“自然”。似乎在人们认同的观念里,上学、考试、工作、结婚等都是自然的事儿,其实这并不自然,这是社会形式给你生活下的定义,所有的人被固定的模式圈着向前走,你懂吧,有些人就会反自然,做一些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变得不自然。

    这个话题有点拗口,怎么讲都会有点逻辑混乱的感觉。最后作者说,想着什么样的生活自然,就是前面说到的那个老头儿,孤独,微渺,疯狂,无所事事,不被需要。摆脱社会给与的枷锁,回归到最纯真的模样,一个生命体最本真的活着的模样。

    看这个老头儿,我就会想到福贵那个老头儿。他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牵着牛,耕着田,能混一年是一年,他按照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给与他的标准,一步一步地走着,没有怨言,并且逻辑清晰地记得人生中每一件大事。他活得太明白了,所以年老时,才可以顺其自然的只为活着而活着。

    《有关的无关的人》,因了冥冥中的缘分。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怎么逃也逃不掉。命运似乎总喜欢这样设定,跟你有关的人,时隔多年,还能走在一起,心有灵犀,多年不见也能心意相通,通俗点说,就算隔着十万八千里,你们也有办法联系,也有共同话语。

    在《活着》里,福贵被抓去当壮丁,与春生相识。战事结束后,福贵选择回家,春生选择留在部队,二人从此天涯各一方,不曾想命运的轮盘把福贵的儿子送给了春生的儿子,有关的人,躲也躲不掉。

    《七年之后》,作者说她没有如愿以偿地爱上学术,对一件她并不热爱的事情,她竟然有一点天分,至少足以通过考试、论文答辩,找到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她所谓的体面工作就是大多数人羡慕的剑桥大学老师,这样的好命是很多人求之不来的。

    看到这里,我就更相信命运的轮回。福贵的命运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当他年少不懂事误入赌途,此后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只愿有饭饱肚,有衣保暖,家人齐聚,这是简单的幸福,人的最底层生存需求的幸福。

    刘瑜的生活,她所记录的生活,所要传达的就是一种在现在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有的一种启蒙意识,一种自由的探索,一种有意义的人生方式。

    她写下这些文字,汇编成《送你一颗子弹》,就像一个属于她人生轨迹的小小历史博物馆,让后来的人看到,哦,原来她以前是这样生活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送你一颗子弹》:像《活着》一样自然的活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jb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