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找不到自己的时候,我很喜欢看他人的人生。
在看向他人的时候,有时会羡慕,有时也会泛起一阵阵酸、嫉妒心起。这个时候,其实是忘记了自己拥有的,而非要拿自己没有地去对比,从而加深了自卑感。
但其实,从他人身上、在与他人“碰撞”中反弹的,看到的还是我们自己。
间歇性地,找不准自己的方向。或者是为周末的片刻喘息、实则放纵找借口,反正我又有一半时间刷在B站上了。最近大概一个月会这么犯一次瘾。以前是刷微博,之后是刷各种公众号文章,现在则是刷B站。
感谢互联网,让每个人的“小星球"都比以前更加容易看到。
是啊,上大学之前,我的世界就是家乡那么大、或者说是学校那么大。同学间家境差不多、经历差不多。和学霸们比起来、知识可能有差距,但感觉似乎是可以靠背书弥补的(虽然并没有下这个功夫)。
但大学后,接触到了天南海北的人;而留学后、喜欢上旅行后,生活的疆土更被拓展了。如果说这些都还好,那互联网上看到额各种有才华的人,则是真的让我瞠目。之前是在微博上”嫉妒“同龄人的优秀、或者前辈们的资源丰富、经历丰富。
那时,我会把自己的微博实行分组管理关注人,毕竟每天有刷不完的信息,对于一些着重想关注的朋友,我把他们单独分在一个组。说“特别关注”吧,莫名地觉得怪怪的。但想了半天又想不出什么好的名词,随手写下“共同成长”。组里的朋友都是我觉得对一个阶段的我有启发、有帮助、或者需要着重关注的人。虽然很多都是基于我的单方面的想和他们“共同”,但对我个人的“成长”有帮助倒是真的。几年过去,慢慢觉得无意写下的这个“共同成长”确实是我喜欢的话题。我很关注个人成长,一直希望自己能跟上变化、不断进步,虽然一直都是跌跌撞撞。
而现在呢,是被”后浪“追赶。尤其是B站上,都是Z世代的20多岁的大学生、或者刚毕业1-2年的年轻孩子。互联网原住民,才华横溢,又酷又有趣。都太可爱了。而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的时间流逝中,成为了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
看着优秀的人,之前会焦虑、甚至嫉妒。
年少时看到一个朋友说过”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但我知道这样的心情只会侵蚀自己。所以强迫自己把”嫉妒“转成”低沉“或者”自卑“,然后给自己打气、去调换视角,看看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拥有的。
现在觉得,能看到那么多有趣的人,其实是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因为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来自于心识的投射。说明自己也有潜力成为这样的人。把他们作为自己的灵感和学习对象就好。
尤其是看到这些比自己小6-7岁的孩子,想到他们面临的新世界和挑战、不也是自己会面临的么?与其如临大敌、紧张、焦虑,不如让自己调整到年轻的心态,带入到他们的视角去再次看待世界,然后迎面而上。
这个时候,他们就不是带有”威胁性“的可以把”前浪“推死到沙滩上的”后浪“,而可以成为自己的伙伴、自己的“眼”。反倒应该感谢他们的出现和活跃。
每个人都是可以发光的小星球。所以,和所有这些很酷的人一起结伴地成长、走下去。
所以,当我看到B站推出的《后浪》时其实特别有感触,因为作为“前浪”,我的心情和何冰老师演说一模一样。
自己也要加油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