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在古代称为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到清朝为止,历经1300多年历史。
科举制度,主要考察熟记儒家思想和具体解决问题能力。可以说,其形成有着特定的文化基础和历史背景,是封建社会政治治理和统一的需要。
从科举制发展到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求取功名高烧不退,究其原因是跟整个社会体制机制、阶层、收入等要素密切相关联。
公务员为什么热?
一是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的认识,考取功名被世人当做光宗耀祖的一种荣耀。
我们学生时代的课文《范进中举》,范进原本就是个穷困潦倒的士人,一直求取功名,考了二十多次后,在他54岁中了秀才,发榜那一天得知高中,喜极而疯,直到被屠夫打醒。范进中了秀才后,带来的直接变化,是社会地位的提升,当地县令前去探访。文章虽然极具讽刺意味,但同时也是古人对仕途狂热执着的写照。
清朝有红顶商人之称的胡雪岩,他有另外一个称号,称之为政治家,他入浙江巡抚幕,获慈禧亲授的红顶戴和黄马褂,是典型的亦官亦商的代表。
在这当中,封建君主倡导的君君臣臣的儒家思想,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它对今后乃至全世界政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官本位思想也在人们心目中打上了深深烙印。当下,这种思潮在人们思想上仍然根深蒂固,在思想上助推了公务员热。
二是社会就业压力大。改革开放初期,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没有系统的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同时对教育制度缺乏合理的设计,加之近些年高考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已经不稀缺,每年大学队伍不断壮大,就业竞争异常激烈。
加之岗位需求与专业知识不匹配,一边是大量的大学生没有合适的岗位,一边是大量的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加据了这个压力。
三是岗位自身的吸引力。公务员,在众人眼里,手握权力有社会地位,工作轻松稳定,生活规律又能照顾家庭,一般不用担心那天下岗,岗位有吸引力,迎合了大学生对岗位的需求。
四是实体经济不景气。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各行各业在世界大环境影响下,实体经济发展艰难,就业岗位数增长缓慢,与井喷的大学生队伍不匹配,大量大学生找不到理想工作。
五是社会导向过度解度。自媒体社会,人人都是新闻官发言人,加上一些极不负责无良的新闻媒体,过度解读夸大公务员优越感,大搞标题党,妖魔化公务员群体,让社会对公务员的认知,有了偏见。
怎么去退烧去热?
当下,贫富不均、两级分化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导致了民众对制度和权威的不满,对公务员有一种仇视的心理,影响社会稳定,去公务员热已迫在眉睫。
一是在基础教育上,解决思想问题。人的一生,接受的启蒙教育大多来自老师和教材。一是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慎重并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要紧跟思想文化理论进步,把新思想新理念引入教材,做到有的放矢、吐故纳新。二是机构改革上,学校去行政化要彻底,同时提高教师待遇,让老师安心教书育人。
二是在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上,解决职业与岗位不匹配的问题。基础教育更多是知识的一个积累和沉淀,而高校教育则是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操作能力。高校课程设计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四年后的就业好坏。
现在大学课程设计,还存在随意性,有跟风的思想,哪个课程社会反响好就争相开设。没有遵从市场的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规律,课程设计与社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往往所学的知识走上社会毫无用武之地。
三是在国家顶层设计上,解决就业方向问题。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以往需要大量社会治理为主的人才需求,转为需要大量的高精尖职业技术人才的转变。在这方面,国家层面已经有了很好的设计,比如中国工业4.0 计划。
比如,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四在社会媒体导向宣传上,解决妖魔化问题。社会媒体发布的信息,能直观影响别人的对事物的认知,加上传播速度之快,会放大其效应。现在,一些媒体没有职业操守,唯利益不顾,大搞标题党,发布一些道听途说又与事实不符的言论。
在公务员热宣传上,只抓热门岗位报考人数和比例,对偏远和基层冷门岗位只字不提,误导青年学子。在基层公务员人和事报道上,几乎很少涉及,让别人对公务员有偏见。
对涉及公务员人员事件报道,往往添油加醋,编制谣言,唯恐社会不乱。要改变这个形状,行业主管部门需要从行业管理上加强引导和管理,让新闻、信息、事件客观公正,让公务员不再神秘化。
去公务员热,并非一时之功,需要整个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推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