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杜甫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秦翔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此诗作于763年春,当年安史之乱结束,当时流浪四川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感到大快人心,欣喜若狂,挥笔写下这首七律。
突然传来官军收复失地的捷报,刚听到时,眼泪流了下来,可是却不知道妻子为什么愁,摊开白纸,写下这首诗,白天唱歌需要配上好酒,和着春光一起回到故乡,立刻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襄阳到达洛阳。当时的作者已经年老,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却使得作者的人生更加悲惨,那强烈的思乡之情融入在字里行间之中,但是又联想到老百姓艰苦的生活,却又“初闻涕泪满衣裳”,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可以体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有可以看出作者对回到故乡已经等待了太久太久,回到故乡的美好幻想,在作者内心。

我读杜甫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帅魏浩
763年春这一年杜甫52岁,流落到梓州时作下此诗。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经5年了,他无时无刻不在期望着能早日平息叛乱,回到自己的故乡。
一天他突然听闻了官军收复蓟北,不禁喜极而泣,欣喜若狂。回头看见妻子和孩子的愁绪已抛出九霄云外,胡乱的卷起诗书,想要快点踏上归途。这两句中四个连续的动作“传”“闻”“看”“卷”把作者的惊喜与激动表达的淋漓尽致。杜甫心情大好,放声高歌,再配上一壶美酒,伴着明媚的春光返回故乡。浓浓的思乡情促使着杜甫立即乘上船,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襄阳到达洛阳,几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行船之快,更能让人体会作者的激动之情。作者已年老,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更是消磨着作者,十分悲惨而凄凉,字里行间满满都是思乡与激动之情,诗人直抒胸臆,感情奔涌直泻,重回故乡的幻想,在作者心中萌发。

我读杜甫之《春望》
——张子轩
时逢安史之乱,忧国忧民,心系国事的情怀,化作一首千古绝诗——《春望》。春天本是生机勃勃,长安本是热闹非凡。可是,烽火连三月呀,长安破败不堪,花开鸟鸣的春季,流泪心惊的诗人,恨安史之乱,悲长安沦陷,愁妻儿何在?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杜甫的国仇家忧全聚其中。

我读杜甫之《孤雁》
——季春燕
《孤雁》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首联描写了一只离开雁群的孤雁,不吃不喝,一边飞一边鸣叫着思念着雁群的情景。
颔联写出诗人的感叹:谁来可怜这茫茫天空中的一片孤影呢?随即它便于雁群一同消失在云雾弥漫的天空中。“一片影”和“万重云”写出了诗人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远离家乡,迫切想与家人团聚,与好友重逢的心情。也抒发了诗人与家人、好友天各一方的迷茫与孤独。
颈联写出了孤雁望尽天际,仿佛看到了失散的同伴。它哀声连连,似乎同伴的鸣叫声就在耳边回荡。生动形象地写出孤雁对雁群对伙伴的思念与无助。
尾联作用侧面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野鸦对孤雁的不解,依然鸣噪纷纷的情景,烘托出孤雁的不被理解以及诗人在他乡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奈的心情。
孤雁是那样孤单困苦,却还要不断嚎叫,追寻着雁群的踪迹,它那强烈的念友之情在心中绽放、燃烧,它连吃喝都可以放弃,不顾处境飞翔在辽阔的天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