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几次梦醒,感叹还在原地;晨起推窗而望,侗乡一片烟雨。心情纷纷扰扰,难以保持定力;纵然千帆过尽,于我又有何益。
停更一周了,却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反而有些怅然若失。与小情绪相伴相生的,还有自己身体不敢轻易忽视的小症候。
原计划这一周发生这样的改变:
没有每天日更的压力,文章可以写的更加从容一些,而不是匆匆忙忙,要不发一通不痛不痒的感慨,要不赶一篇毫无思考的读书笔记。
读书也可以更加投入一些,而不是每天刷着书,一页页从眼前晃过,却不曾进入自己的脑海,更没有进入自己的思想。
跑步可以更自在一些,而不是为了刷步子、刷数据,让自己仅仅关注形式上的坚持。
工作可以更加深入一些,而不是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指指点点。
我本以为的还有很多,但一周之后,才发现唯一的真实是我的自以为实在太多了,现实总是啪啪打脸,一周周后,不但没有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生任何改变,反而退步了。
好好写文章,那是不可能的,一篇都没有写,工作之外甚至连一个字也没有写。
好好读读书,那是不可能的,纸质书、电子书屯了一堆,每一本都仅仅只是开了个头,看着这本书的时候,想着那本书,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了什么,仅仅只是发生了目光的游离。
好好工作、深度参与,那是不可能的,只要有别人可以代劳,自己不是第一关;有别人可以把关,自己不是最后一关,工作在我这里基本就是走走形式滑滑水。
非但如此,以前好不容易控制的一些坏毛病又长出了了,居然身体出现了状况,还不是一点点状况。
其一,血压在一点点上升。查看了所有原发性高血压的原因,除了遗传,我实在找不出自己血压高的原因。可事实就是我的血压高了,低压高了,高到了不吃药控制便不行的程度了,现在只能开始天天吃药了,虽然我很不愿意,但的确没有办法。
其二,胆囊结石在一点点长大。自从发现胆囊结石到现在,也有三年多了。三年来一直在慢慢成长,到现在已经差不多有一粒花生米那么大了。本来想早点处理,可医生的处理方法却是要摘掉整个胆囊,我当然不愿意,更何况还没有痛过,至少要等等再说。
其三,居然一跑步就胸口疼。这个最新出现的问题,也是我最难接受的问题,自从2月24日晚上运动时第一次出现这个情况,到现在一个多月了,还是常常出现这个情况,着实让自己难以接受。照了胸片、心电图,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可偏偏一跑步就胸口痛,问了医生也没有个答案,搞得我现在都有心理阴影了。
终于,在这个飘雨的周末,实在无法容忍这样的自己,于是拿出手机、打开键盘,开始痛斥自己。
问题是,仅仅只有我才是这个样子,还是很多人都是这个样子?在这一个点上,我觉得一般人都会是这个样子。处于人的本能,谁不愿意让自己过得更轻松一点,谁又愿意给自己没事找事。但是,我想还有很多人不是这个样子,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耕种,终究会有一个好结果。
其实,别人怎样,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关键是要搞清楚自己要怎样,自己能够怎样,自己为什么会成为这样?
一直有一个不曾放弃的念头。这个念头,至少相伴了自己十几年了,但念头仅仅只是念头,没有真正努力追求过。年少有机会时,因为不懂,所以没有规划。一路跌跌撞撞、飘飘荡荡,到现在路越走越窄,机会越来越少,从都可以到基本都不可以。或许,这就是成熟的本质,不成长的代价。
根本问题是,一个似乎天天都不曾放弃成长的人,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抛开外因不谈,好好剖析一下内因。
从成长轨迹看,自己从小身处比较封闭的环境,骨子里面是一个自卑的人。据说,很小的时候,一般都是自己一个人躲在墙角里,害怕跟别的小朋友玩;到外婆家,因为害怕汽车,不敢走公路,让父母领着顺着田边走。后来,上学时在村子里还算成绩不错,便有了一点点脆弱的自信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表面上越来越强的自信心,实质上却是越来越脆弱,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不敢轻易做出改变,总是喜欢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内。面对同等机会,当别人在奋力争取之时,自己还在瞻前顾后;当别人觉得势在必得之时,自己还是畏畏缩缩。可是,机会并不是那么多,一次次错过,便失去了一次次成长的外部环境,只能从本可以的主动选择,沦落到被动选择。这时候,偏偏还要给自己一个顺其自然的安慰。
从思维模式看,本质上是一个拥有僵化型思维模式的人。我之前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但最近一段时间我反复思考之后,认为自己是一个僵化型思维的人。比如,我过于相信先天的条件,相信不可预知的力量,相信很多事情早已注定。一个最有力的例子,在一年级上了一个多月的时候,因为我有点大,老师把我从幼儿园调整到了一年级。这个时候,一年级的拼音学完了,我便跟着学习汉字,拼音便成了我的弱项。这一个月过去了,可直到高考时,我语文关于拼音的选择题还是常常做不对,我归结为自己一年级时的拼音没学好;这倒也罢了,可一直到前不久,跟别人聊天说自己英语不好的时候,还在说一年级没学拼音。也就是在那一瞬间,我才意识到,自己真的太固化了,六岁时的一个月,难道真的就影响了自己一辈子;后面学习了这么多年,真的还抵不上那一个月。又联想到学游泳,学开车、学炒菜的等等,再一次确认自己的底层思维结构有问题。
从最终成效看,自己不折不扣是假学习、伪学习。学习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解决工作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纯粹为了安慰自己,做出了一个学习的样子,就连消遣式学习都算不上。对于学习成效的评判不是内在的,还停留在学生时代,类似于老师的第三方评价。一个最直接的例子便是在各种平台上,刷的各种平台数据。单看数据都很厉害的样子,可事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正如在这简书上写文章,累积了七十多万字了,可写作的进步并不大,更多时候在乎字数、点赞数、阅读量,可从来没有好好选择一个领域,好好打磨一篇文章,绝大多数都是没有什么质量的垃圾文。正是在这种缺乏内在需求牵引,外在压力逼迫的情况下,越学习、越浮躁,越浮躁、越肤浅,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的跳来跳去,毫无实际成效。
如果把这三个原因打通看,骨子里的自卑害怕改变,失去了许多本可以改变的机会;僵化型思维不相信改变,只好在熟悉的地方滑滑水;有因为面子上可能过不去,只能搞些假把式给别人留一个好学的印象,顺便安慰一下自己。
归结起来,我不仅仅是想得太多,书读得少;而是想的多,书也看得多,但真正读懂的书实在太少,用来践行的更是少之又少,一直坚持践行下去的几乎没有。
既然如此,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其实,计划再多,励志再多,只要不践行,不一直践行根本没有什么用,但还是再一次给自己理理思路鼓鼓劲。
尽管内因是改变事物的根本原因,但屡次完全从内因出发却屡次失败,所以这一次我计划从外到内,做一个系统的梳理。
最优项,换一个可以逼迫自己的工作环境。人,都是逼出来的。离开了硬性标准、明确时限、严重后果,单靠个人自觉的工作是靠不住的。四年来,我一直在缺乏压力的环境下工作,虽然一些工作的成效看起来也还算是不错,但终究少了很多逼自己一把的机会,自己成长的速度和效果都不太好。所以,我现在越来越感到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一个更有挑战的环境,换一个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主的岗位,让自己在实实在在的压力下成长,看看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
次优项,主动参与现岗位上有挑战的大项工作。现岗位的工作并非不多,也并非不难,但是有三个不利因素:其一,自己不是第一关,也不是最后一关,自己的思路想法既没有机会在第一关呈现,也没有资格在最后一关定调,夹在中间不上不下、可有可无;其二,自己没有人员选择权,跟自己干活的人随时都可能调换,换一个人就要重新来一遍,别人未必真的要听,更多的时候都是抱着临时搭伙过日子,事情做完就完了,缺乏连续性。其三,现在的工作都是被动分配,自己主动争取会显得十分突兀,还有可能引起上下各级的猜疑,一旦干不好很可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基于此,当前就是要注重手中的长线工作、大项工作,尽可能的保持相对稳定的人马,不断深入、不断提高,磨一件事,成一件事。
基本项,永远不要放弃自我成长的要求。无论前面两个选项成与不成,都要把自我成长当成基本项。最重要的一点,要从形式上的成长,转变成内核上的成长。一直秉承着把读跑写培养成一生的习惯,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却远未达到。读书方面,处理好刷书与读书的关系,刷电子书是为了增长眼界,为读书提供书目;读书是为了增长才干,确实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可以用来实践。写作方面,放弃日更,放弃短文,放弃互动,每周保证至少一篇,每篇保证三千字以上,选择领域持续耕种,不能随缘自牧,可以参考启发俱乐部的方式,把自己每周收获写出来分享一次。运动方面,以健康为本,以控制体重到65千克(晚上睡觉之前称)为核心指标,以各项达标为基本要求,重点是每个动作做到位,而不是为了刷数据;当前最紧迫的是解决一跑步就胸痛的问题。坚持在达目标上打卡,以月为单位,四月一日起开始。
回到起点,最重要的践行、践行、再践行,让所有的想法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