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预告)】:
屡遭贬谪的苏轼已经渐渐老去,东坡精神却越来越坚韧旷达,历经磨难,他终于踏上了回归之路,但他却又染病不起,他还能不能再见到最亲爱的弟弟苏辙,敬请关注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八集《兹游奇绝冠平生》。
【画外音】:
在六十多岁的时候,老年的苏轼又被贬到了儋州,是公认的蛮荒凶险之地。虽然在海南生活困顿、缺吃少穿,但苏轼却淡然处之、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三年后他接到召唤返回内地。此时的他仍然对前景充满信心,苏轼期待与弟弟苏辙的重逢,期待与友人的诗词唱和,也期待更多的美食,然而,返回内地不久,一代文豪苏东坡就一病不起。那么,苏轼还能不能见到最知心、最亲密的弟弟苏辙?他最后的一段生命旅途究竟是怎样走过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八集《兹游奇绝冠平生》,敬请关注。
【康震】:
苏轼这一生被贬过三次,黄州、惠州、儋州,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贬得惨,一次贬得比一次冷酷。
在黄州的时候苏轼是有点办法的,什么办法呢?黄州它是在长江边上,还是在中原地区,他开了一块地叫“东坡”,给自己取了个号叫东坡居士,带着家里头人种大麦、种蔬菜、收割、吃粮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还做东坡肉,做东坡羹,参与生活、热爱生活,恢复他的生命力。他何以能如此呢?在黄州?其实原因也是很明显的,因为这时候的苏轼还不到五十岁,他的精力和体力都使他能够重新来过,朝廷也没打算这次就把他整死,神宗皇帝只是想把他放在火上烤一烤,但没打算把他烤焦,也没打算把他烤糊了,只是烤一烤,让他知道疼,以后说话要注意,所以在黄州的时候,苏轼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来反省自己、来恢复自己。
结果没过几天好日子,元佑时期他回到了朝廷做大臣。后来宋哲宗继位,新党的人物重新掌握了政权,他又被贬到了惠州。惠州的概念跟黄州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呢?它远离中原,虽然还在大陆,但是它远离中原,苏轼当时从河北的定州出发到惠州走了半年多的时间,所以到了惠州之后他知道,已经五十九岁的他断无可能再返回朝廷,更不可能回到中原地区了,怎么办呢?只让他的侍妾朝云并两个女仆,还有他的小儿子陪着他,其他的人,你们都住在江苏宜兴吧,别跟着我在这儿受罪了。他给朋友的信里边说,走一步看一步,跟着缘分走,别的都不想了,什么恢复生命力、恢复政治生命这都甭谈了,在这儿就是坚持着顽强地活下去。
惠州和黄州的情况不一样,结果在这儿待了三年,本来想在这儿扎根落户呢,又接着贬到儋州,去了海南岛。这回情况更不一样了,为什么呢?朝廷没想杀你,但也没想让你活着回来,他是在元佑大臣里边被贬得最远的一个,所以呢,这回朝云也去世了,谁都不让跟了,就小儿子苏过跟着他过海,他在海南岛、在儋州就根本没想着再回到大陆,用他自己给朋友的信里边说,我就在这儿挖一个坟,把自己就埋这儿了,你们也用不着把我这坟迁回去,从此就变成了海南人。那说明这时候他连生活下去的这种勇气都开始怀疑了。那大家说,那不就是死路一条吗?是,看上去是死路一条,但是你要让苏轼那么痛痛快快地死掉不太容易,他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有一天晚上,月出东山,儋州虽然是偏荒之地,但是也有几个读书人、老秀才,知道苏轼是大学者,邀请他出来看月色,他就出来了,拄着手杖,跟着这几位老秀才,转转东街、转转西街,看看爆炒栗子,再看看说书的,然后再看卖瓦盆的,总之看一看街市上的市井生活,转了一大圈,小儿子陪着他,回来之后苏过就倒头睡着了,苏轼一个人拄着手杖站在院子里站了半天,突然,哑然失笑,笑出声来了,把孩子给笑醒了,苏过就问他爸爸说,您笑什么呀?苏轼说,嗨,你问我笑什么啊?我也不知道,可是我想起唐代的诗人韩愈写过一首诗,在这首诗里韩愈抱怨命运的不公平,说要钓大鱼就得到大海里头去钓,你在这小水洼里什么也钓不着,意思是说要想获得更多的机遇,你得有更高的平台,是这意思吧?他现在笑,笑谁呢?笑韩愈还是没悟透,现在我都到了海南岛了,四面全是海,要多少海水有多少海水,还是没见着大鱼。钓大鱼不一定非得到大海里去,人生的大鱼就在自己的心中。此时此刻苏轼心中的大鱼是什么呢?就是舒心自在,只要我舒心,只要我自在,你就逼不死我,我也不打算把自己逼死。你面对一个非常舒心、快乐、自由的人,你用各种办法折磨他,除非你给他上绞刑,他是不会消失的,所以贬他的人越来越愤怒,被贬的人越来越放得开,就这么矛盾。我讲这意思就是说,本来是要把他贬死的,但是他置之死地而能后生的原因是抓住了自己内心的那条大鱼。
苏轼不是到海南岛之后写了很有名的一组诗叫《谪居三适》吗,就是在这儿待着有三大快乐:第一快乐是早晨起来梳头,无比的欢乐,晨起理发。第二大快乐是什么呢?午窗坐睡。太热了儋州,中午的时候靠在一个破茶几上,用手肘拄着自己的腮帮子,昏昏欲睡,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要让你达到境界比较难,为什么呢?一会儿就热醒来了,就物我分离了。第三大快乐是什么呢?夜卧濯足,洗脚丫子。海南岛这个地方虽然淡水资源并不缺乏,但是陶制品比较少,那种大盆比较稀缺,所以他要洗澡难,老得干洗自己。所谓干洗就是干浴,就是自己搓自己,给自己搓得浑身发红,其实就是为了疏通经络。那你全身不便洗,洗个小腿、洗个脚丫子总是可以的吧?那行,打点凉水,放到瓦盆里头,放在火上那么烧着,咕嘟咕嘟的,一会儿水就开了,然后弄一大盆,高脚的盆,把脚和小腿都放进去,然后倒点热水进去,凉了再掺一点,凉了再掺一点,过了一会儿,整个的腿和脚就泡进去了,泡得软软的,再泡一会儿吧,然后就给它捞出来,捞出来之后用擦脚布擦得很干净,然后就开始剪脚趾甲。大家说,康老师您有点啰嗦,洗脚的事我们比你精通。但是苏轼洗脚的事我比你精通。剪脚趾甲的时候,那个脚趾还动,特舒服地自我按摩着,然后剪着脚趾甲,一边剪着一边想太自由了、太舒心了,那一刻内心世界感觉就像万里晴空一样,有一只苍鹰在飞翔。我这不是瞎编的,《谪居三适》是三首诗,是一组,《晨起理发》是一首诗,《午窗坐睡》是一首诗,《夜卧濯足》是第三首诗。你今天晚上要是回家,弄一盆水把脚丫子放进去泡,捞出来擦干了剪脚趾甲,如果边剪边觉得自己变成雄鹰在万里翱翔,那你肯定跟苏轼有点说不清楚的关系,这是必定的。
你想一个这样的人,时时刻刻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甚至是庸常之处,甚至是让我们觉得无聊之处,都能感发出一种别样的欣慰,那是一个多么快乐而有趣味的人,是一个多么能够战胜无聊的人,战胜寂寞的人。要么人家是苏轼,咱不是呢,心理素质不一样。
所以我们说,苏东坡三次被贬,越贬越贬得叮铃咣啷的,为什么呢?越来(越)什么都没有了,开始还全须全尾的,后来就半须半尾的,现在是一无所有,精光。贬到儋州之后,一切欲念全都没有了,就剩下面对赤条条的自己,本来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现在面对的是最真实的苏轼,他既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了,也不是什么画家了;也不是什么书法家了;也不是什么“苏门六君子”的老师了。那“苏门六君子”早都已经凋零不堪,有的都已经去世了。他也不再是什么吏部侍郎了;也不再是什么科举的状元了、百年的第一了;也不再是少年成名的苏轼了,什么都不是,此刻在儋州待着的就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苏轼苏子瞻,一个读过书、中过科举、做过官,现在一无所有的老头。
【画外音】:
苏轼被贬海南,虽然生活困顿,但他却苦中作乐,他不但和当地父老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还完成了几部大作、写下了大量的诗词。三年之后,苏轼接到了朝廷的召唤返回大陆。此时,弟弟苏辙力邀他到河南同住,以长叙兄弟之情,那么,苏轼是否会答应弟弟的请求?他还能不能和苏辙再见上最后一面呢?
【康震】:
过了一阵子,贬谪他的宋哲宗死了,宋徽宗继位,朝廷的气候发生了一些变化,像苏轼这样的人纷纷地开始朝内地“量移”。“量移”就是说把被贬的人朝内地挪一挪,是一种什么呢?善意的表示。在宋哲宗元符三年的六月二十日,苏轼晚上乘船离开儋州回大陆,在海上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写得超棒,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我就是死在这蛮荒之地,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点都不仇恨这一趟差,为什么呢?“兹游奇绝冠平生”,我看尽了人间奇绝的风景,老子在这儿玩儿了一趟,免费的旅游啊。
你想想看,从黄州开始种庄稼、做东坡肉,然后再到惠州,然后再到儋州,洗脚,然后现在坐在船上,回去路上说,这回不后悔,该看的都看了,旅游了一趟,人生本是一场游戏,在游戏当中又还旅游,那是增加值,超值享受。你说你拿这人怎么办?你再给他贬到月亮上去?那他能跟嫦娥谈恋爱。不可战胜的意志,强大的自我养育的能力,这正是苏轼非常可贵和伟大的地方,是他超乎一般人的地方。
苏轼回到了大陆,就存在一个问题,他住在哪儿?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回家乡去?不现实。他的弟弟苏辙已经决定住在河南的颍昌,弟弟意思说咱们俩年纪都大了,他六十多,他弟弟比他只小三岁,也是年过花甲,算了,咱哥俩儿就个伴儿吧,原来都说好的,只要不当官了,咱们俩生生死死都是兄弟,得守在一起。苏轼当然愿意,但是也当然不敢,为什么呢?因为这河南颍昌离开封太近了,他这次回来的时候的路上,就知道他最喜欢的弟子秦观已经死了,这对他打击非常大,他就想,我离开封越近目标越大,可能带来的麻烦越难以解决,我现在就是一麻烦的综合体,我走到哪儿都是麻烦。虽然朝廷现在不再把我贬谪到任何一个地方去,给他的待遇是你可以享受七品的俸禄,随便住哪儿没人管你,这实际上是对他的一种善意的待遇,但是朝廷没说你不是麻烦,我可以善待一个麻烦,但我不可以长久地容忍一个麻烦生出新麻烦。苏轼多聪明,能不知道这个?
后来经过反复地斟酌,他跟他的好朋友钱世雄等人商量说,算了,要不然就住常州得了,这地方地处江浙一带,鱼米之乡,供应丰足,而且是事先有基础的,苏轼原来就在常州置过房产,所以经过几个回合的商量,他最终婉言谢绝了弟弟的邀请,打算去常州。
在宋徽宗的建中靖国的元年六月份,他从江苏的真州打算出发去常州,就在这个当口,苏轼生病了,大家说苏轼这种人还会生病吗?当然会了,他在精神上是无敌的,但是病毒和细菌是所向披靡的,尤其是像苏轼这样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长期住在儋州、海南岛,后来又换了居住的地方,沿途一路跋涉回到中原地区,中间其实经过了很多气候地带,这对这样一个老人来讲,营养又不良,这么多年又没有补充营养的情况下,很容易生病,加上这时候是六月份,江浙一带非常炎热,闷热潮湿,不知不觉当中,苏轼已经染病。
那天晚上六月一号,他跟朋友嫌这船舱里头热,就坐在外头乘凉,吃了好多“冰激凌”,宋代没有冰激凌,史料上说,喝了些凉的、冷的物品,我实在不知道是什么,就当是冰激凌吧,或者是冰棍,吃下去了之后,当天晚上就痢疾了,折腾了一晚上,早晨起来喝了点粥,稍稍地恢复了一下,第二天还应米芾之邀吃了一顿饭。本来头一天就拉痢疾,第二天又吃了一顿饭,那饭根本就存不住,使得病情更加地加重,消化系统完全紊乱,到了六月十二号的时候,这都过去两个礼拜了,他病情没有见好转,苏轼觉得自己这身体是每况愈下。他有个好朋友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叫钱世雄,对他非常好,我们关于苏轼的病情,关于苏轼去世的前后的具体的情况,钱世雄给我们留下了第一手的材料。他就跟这钱世雄说,我从万里之外历尽险阻回到中原,没想到现在却要以后事相托,心情十分难受,心里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到死可能都见不着我弟弟一面,本来想着兄弟两个到老了要住在一起的,但没想到现在这个愿望很可能要落空,然后他就跟钱世雄说,说我在海外,就是我在儋州写了几本著作,这几本著作很重要,我把它收藏起来,现在我把它托付给你,你现在不要给别人看,三十年后,你再把它公示给大家,那时候才有人看得懂。一边说着一边就找这小铁箱子上的钥匙,半天找不着。钱世雄赶紧说别急别急别急,不着急找,不到那一步,回头你自个儿藏着吧,你三十年后再给别人看吧。这不是朋友吗,得安慰他。到了常州,钱世雄给他租了一处房子,孙氏人家,他就住在这里头,这时候苏轼已经非常虚弱了,很难起床,有时候钱世雄去看他,他就把以前写的诗文拿出来跟钱世雄共同欣赏,说到有趣的地方他会朗声笑起来。钱世雄写的回忆里边说,这时候就看见东坡的眉宇之间英气飒爽、光亮照人,就是他虽然生病了,但是眉宇间的那股英气依然能够让别人感觉得到。到了七月十二号,苏轼突然觉得身上非常轻松,觉得这个病好像好了,然后给身边的人说,我今天特别想写字,你们拿些笔墨来,旁边的人拿了笔墨来之后,他就书写了一组诗,又写了一篇《跋桂酒颂》,把它送给了钱世雄。大家都觉得是不是东坡的病好了?是不是好转了?大家都替他感到高兴。
【画外音】:
作为人见人爱的文化巨星、全民偶像,苏轼的健康状况让所有人为之牵肠挂肚,大家盼望他能够继续书写豪迈的人生诗篇,然而,巨星就要陨落,东坡终将乘风归去,那么,在生命的尽头,苏轼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心胸境界?而东坡先生的一生又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康震】:
其实,这是所谓的回光返照,七月十二号感觉病情好转,甚至能够起来写字,写了字送给钱世雄,到了七月十四号晚上就一夜高烧不退,苏轼给朋友还写信,说自己牙龈出血,就跟那蚯蚓似的,出血很多。发高烧,牙龈出血,这说明病情非常严重,而且不仅仅只是肠胃的疾病,也不仅仅只是心肺的疾病,可能还有血液的疾病,也就是说他是多种的并发症。我们知道苏轼是精通药道的,他不看大夫,自己给自己诊脉,自己给自己看病,还开药,但毕竟不是正经拿过医学博士的人,没有执照啊,自己给自己看,他光知道自己是吃了冷凉的物品发生了痢疾,他觉得我是因为什么呢?受了凉,然后身体就下降了,那凉了我就应该热补,但是他没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如果你补得猛了,就把身子补垮了,就跟盖房子一样,地基打得都不牢固,你上面盖一个一百层的楼,那肯定得倒,就是楼不倒地基也得倒,所以自己用药失误了,导致病情加重,这病情加重什么症状呢?就觉得这个气往上顶,一直往上顶,顶得他就睡不成觉,就没法平躺,躺下之后就顶得他睡不成,怎么办呢?朋友给他送来一种躺椅叫“懒板”,其实就是现在咱们那种平躺的椅子,他就躺在这椅子上,躺了一晚上,但是眼睛合不上,为什么呢?这气冲得特别难受。他觉得自己时间不久了,就把孩子叫到身边,说
“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说我平时没做过什么坏事,你们别害怕,我死后不会下地狱的。醒过来之后,这是七月二十三号的事情,醒来之后看到他原来在杭州的老朋友叫维琳方丈,专门来看望他,他见了维琳方丈,他说我本来万里投荒,没想着回来,既然回来了,就想着退隐野老,再也不出山了,好好地颐养天年,没想到现在一病不起,这是上天所定,并非人力所能。我是不行了,你保重身体,好好传法。然后写了一首诗赠给维琳方丈,诗是怎么写的呢?说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苏轼《答径山琳长老》
这话什么意思啊?苏轼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到今天他生病这一天算起,他已经在世上活了两万三千四百六十多天,所以他说什么呢?说自己“各已三万日”,他跟维琳方丈年龄差不多,我们在这世上已经活了三万多天了。如果每一天都有一千首偈子,这个偈子就是说佛教里边写的那样一种智慧之语,那应该说我们对于佛法的领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可是有一样,他说什么呢?“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我可以告诉你,生病这个事很简单,死亡的事情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有这付臭皮囊,如果没有了这臭皮囊,人就不会生病,所以对待生死一定要看透。这是苏轼说的,不是我说的。对待生死一定要看透,就是如果有身在,就有大患在;如果没有身子,他就没有大患,所以生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死亡也是很自然而然的,没什么可怕的。他举了个例子说,最可笑的是鸠摩罗什,修行的高僧,临死的时候不甘心,让僧人给他念咒语,希望挽救他的生命,所以他说什么呢?“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看来就是像鸠摩罗什这样的高僧也不能脱俗,没有看透生死。
你注意,这就说明苏轼在对生死的问题上他不是孤立的,我们前面从黄州一直说到现在,其实从黄州被贬,儋州被贬,惠州被贬,他所讲的那些话,他谈到韩愈,他后边早晨起来梳头,晚上洗脚,你注意他的这些言论,都是逐步地在放开自己的心灵、放开自己的枷锁,要让自己非常宽松地、放松地、自如地来对待生命的最后一刻。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磨砺,没有前面的这些领悟,就不会有现在的这首诗。那我们会想说,既然生病了就要治好,反正我不想走,治好了我还能再活三万天。但苏轼觉得说,缘法已尽,缘法已散,所以要解决根本的苦难,那就是什么呢,臭皮囊就消散了,自然就没有苦难了。
到了七月二十八号这一天,苏轼就进入了弥留的状态,弥留的状态就是说生命的气息还在,但是听觉、视觉可能还有触觉,以及一切的感觉正在慢慢地离开他的身体。这时候他这两位好朋友没闲着,这维琳方丈就在他的耳边大声地喊,说什么呢?
“端明宜勿忘西方”——周辉《清波杂志》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您这会儿还不赶紧想着西方极乐世界,你想着你就到那儿了。
苏轼的意识尚存,苏轼喃喃自语地说
“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周辉《清波杂志》
什么意思?西方世界有没有我不太清楚,但是靠您这办法使这么大劲儿去,恐怕是不灵光,我估计用劲儿可能是到不了的,这不是个用劲儿的问题。钱世雄又出现了,钱世雄也凑他耳朵边说,说什么呢?
“固先生平生履践至此,更须着力。”——周辉《清波杂志》
说您平时不是吃斋念佛吗?不是信佛吗?您现在还不努把力啊?再多念它几遍,您就到了极乐世界了,您就得了大自在了。
苏轼麻溜儿地回答了一句
“着力即差。”——周辉《清波杂志》
这事用了劲儿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苏轼的回答再次印证了他的人生观,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就像他写文章,随物赋形,行于所可行时,止于所可止处。他回答完了钱世雄的问题,周围一片寂静。他的长子苏迈走上前去,把一段羽毛放在他父亲的鼻息的地方,那羽毛再也没有动过,苏轼溘然长逝,这一天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101年的七月二十八日,一代文豪苏东坡去世时的实足年龄是六十六岁。
苏轼一直到死,都只相信自己,从来不肯把希望和信心寄托在虚妄的西方极乐世界,更何况他还不知道这西方极乐世界有还是没有,就是有,苏轼也从来都不把希望寄托在缥缈的、不可预测的、不存在的事物上,所有的人生的问题都必须依靠人生的方式来解决,所以这两位好朋友是好心,想着让他们最好的朋友能够得到一个极乐世界的待遇,能够到一个欢乐的天堂,但苏轼可以念天堂,他不会真的去天堂,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天堂只在脚下和人间。
所以我们说,苏轼从来就不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是一个真正的富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他有足够的才情,有足够的情趣,有足够的对生活的领悟,有对于生活的理解,所有这些就是他解决人生难题的钥匙,也是他能够一再地回归自我,从自身的修养当中来寻找人生乐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们说,我们讲到苏轼受苦受难,讲到苏轼经历了三次贬谪,讲到苏轼最终面对死亡非常地坦然,而且还回答了朋友们的最后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无比鲜明地展示了苏轼对于境界的理解,境界从来都不在天上,也不在别人的身上,只存在于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内心世界,你有多少理解,你就有多少境界;你有多少希望,你就有多高的境界。你没有了高度,没有了希望,也没有了理想,没有了把握,你的境界也就消失不存在了。苏轼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境界从来就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过。
我自己感觉,苏轼很像是一段溪流、溪水,它在我们的面前流淌,流淌在草丛当中,流淌在山石之间,有时候它会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但是我们相信这一段溪水它没有真正的消失,它只是离开了我们的视野,它最终会流向大海,所以它永远都不会干涸。我有时候也在想,苏轼的生命就很像是明月,月亮有的时候会有缺,有的时候会圆,但是碰到阴天的时候,你可能看不到月亮,但是月亮还在那儿,这就像苏轼的生命一样,他永远都在那儿,从来没有消失过,所以我想苏轼是永生的,他是永远都不会消失的,他永远都会流淌在中国文化的长河当中,也永远都会存在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这就是我们心目当中永恒的苏轼、苏东坡。谢谢。
【画外音(预告)】:
苏洵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因为散文出众而位列“唐宋八大家”,更因为他培养了苏轼和苏辙两位著名的儿子。苏洵的成名之路与众不同,他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一生仕途坎坷。那么苏洵为何很晚才开始读书?他又是如何培养苏轼和苏辙兄弟呢?《唐宋八大家》之《苏洵》第一集《二十七,始发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