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题,“好生意如果是旱涝保收的话,当人们逐渐了解以后好生意就不再是好生意了”。
。第一层含义,在企业的内部,一门生意如果是赚了钱,企业的主管人就要在这企业的各种要素里面,寻找那些能够带来额外收益的、也就是盈利的要素,把它们确定下来。一旦确定下来以后,它们的要价,它们的付费就会涨上去。而那些拥有这些要素的所有者,会受到其他用途或者其他企业的争抢。所以,迫于竞争的压力,企业的所有者也好,带来意外收入的资源的所有者也好,他们就会重新评估他们的价值。如果企业遇到亏损,同样的过程也会发生。企业的所有者就会去判断,到底是哪些资源被高估了,然后重新给他们做价值的调整。
第二个含义,是在企业的外部,一旦出现旱涝保收的生意,其他竞争者就会争相提供替代品。然后他们会夺走原来被你独占的那些用户,被你独占的那些需求。
第三个重要的含义,是那些铁饭碗、金饭碗,一旦人们发现这份工作是个铁饭碗,这份工作是个金饭碗,那么对这些工作的竞争就会加剧,进入的门槛就会逐步抬高,高到后来再进去的人已经得不到什么额外的好处了。
第二道问题,“凝聚人类劳动越多的产品价值就越高,对不对?”
这句话的难点,其实在于相反的命题,那就是有时候你要看看,那些没有凝聚多少劳动的产品,它价值也挺高的,这时候你要有平常心,你要能接受这个事实。比方说问答里面有同学说了,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那几秒钟的视频,电视台就开出天价来购买。你说拍摄视频的人,付出了多少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没有,那只是纯粹的运气。我们讲的产品定价的逻辑顺序,经济上的因果关系,总是从供需再到生产的原材料的成本,而不是从生产的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价格。
跟这个问题相关的还有一个挺流行的理论,叫“深口袋理论(The Deep Pocket Theory )”。这个理论是说,那些有钱人,那些大商人,他们赚钱赚的可多了,赚了很多不合理的利润,他们的口袋很深,钱包很鼓。这时候,如果咱们什么时候需要钱的话,问他们要一点,克扣他们一点,让他们给工人多发一点工资,无所谓的,他们有的是钱,因为他们赚的钱里面没有凝聚多少人类无差别的劳动。你看这还是成本决定论的思想。但是从供需决定论的角度看,这些商人没多赚钱,他们赚的每一分钱,赚了以后,他都是要归功到每一种生产要素上面去的。比方有人还说,LV包,这些奢华的包包,实际上它的生产成本也并不高,凭什么要卖好几万,甚至几十万啊?他们是没有明白这些产品的全部意义。
第三个问题,你工作的租是多少?。
一份资源,如果它提供的服务跟它的收费没有关系的时候,它体现出来的就是租。比方说,我们今天周五的问答环节用不用语音这个事儿,在咱们专栏设计的时候没承诺用语音。所以你看,我要是想懒一点也可以的,我们就用文字来回答大家的问题,制作成本是要比现在低很多。那我就决定把这个费用省下来,多一点空余的时间去休息一下,如果我这么做没有后果的话,我就是在享受“租”。我提供的服务,跟我的收费没有关系。但反过来,如果提供的服务跟收费其实是相关的话,那么它就体现为一种成本。你看,如果我把周五的问答做得再好一点,精益求精一点,其实还是会影响咱们学员的感受的,也会影响这个专栏的口碑的。口碑是能够带来新的用户的,所以我稍微懒一点,其实是有成本的。你看一个事情,有“租”的一面,也有成本的一面。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同一种行为,它的核心含义是,竞争会逼着那些旱涝保收的资本逐渐变成成本,让那些本来可以懈怠的做法,从长远来看,还是要付出代价。
最后一个问题,是一个社会,怎么样才能减少它的寻租活动。我想从根本上看,政府手上能够给出去的好处越少,寻租的活动就会越少。政府和企业之间应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边界,政府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守住自己的本职工作,向社会向企业提供好服务,而把那些冒险的事情,创造价值的事情,争夺好处的事情留给市场、留给企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