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曾国藩传》听书笔记

《曾国藩传》听书笔记

作者: 泥小零成长说 | 来源:发表于2020-08-12 07:43 被阅读0次
    image

    今天早上,我花一个小时听完了鱼哥(水清亦有鱼)讲《曾国藩传》这本书的音频。这本书一共有379页,我才大致翻看了一遍,而鱼哥已经读了十几遍,是在令人佩服。我想,如果不是读得很熟了,大概也拆解不出这么详细具体的内容吧。

    其实,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听过别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比如“近代圣人”“晚清名臣”“千古完人”等等,就连“笨拙”这个词好像都因为他变成了褒义词。

    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曾国藩很厉害,但却总结不出什么东西来。这次通过鱼哥的讲书,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曾国藩做人做事的方法,以及他成功的原因。

    今天这篇文章,我结合自己听书后的理解,先跟大家分享其中的3个点。

    1、方法:用对方法、快速升级

    曾国藩考了7次秀才才考中,而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则是考了17次之多。

    从表面上看来,曾国藩好像遗传了曾麟书的笨拙,可实际上是曾麟书的学习方法有问题。他教给曾国藩的方法是“死记硬背”,但这样的学习进步非常缓慢,写出来的文章也是一板一眼,入不了考官的眼。

    曾国藩在第6次考试失败后,他的文章作为反面案例贴在了公告栏上,考官的评语是“文理不通”,这在当时是很严重的问题。

    被所有人围观的曾国藩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关起门来进行反思,他抛开了父亲曾麟书的方法,开始研究往年那些写得好的文章,对比和他们的差距,对着自己存在的问题下功夫。

    因为用对了方法,曾国藩在第七次考试中终于考上了秀才,两年后他考中了举人,四年后又中了进士,这在当时是非常震撼的一件事,因为全国考中进士的平均年龄是38岁,而当时曾国藩才27岁。

    由此可见,曾国藩其实并不笨,他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所以之前一直像瞎子点灯一样,白费力气。

    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相比努力和勤奋,更重要的是先找对方法。

    前几天看了北大才女刘媛媛拍的一个视频,里面有这样一个观点:

    当你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这时候任何鼓励和梦想都没有意义,因为你需要的不是鼓励而是方法。你得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下一步应该怎么做,而不是盲目地给自己打鸡血。

    深以为然。

    曾几何时,我也是像曾国藩一样,自己在那里闷头苦写,拿去投稿的时候总是被拒。

    刚开始我还单纯地以为自己文笔不行,但后来看了一些大号的文章,我才发现自己不论是标题、结构、素材还是金句,通通都有问题。

    所以后来我去摸索写稿的方法,去找主题、找素材、收集金句等等,最后终于写出了别人认可的稿子。

    这时候我才明白,想要做好一件事,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2、基础:打好基础、稳步向前

    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曾国藩以前的学习方法略微笨拙,让他在学习上的进步很缓慢,但也为他之后的科举之路打下了基础。

    我们看到他考中秀才之后,再考举人和进士都比常人顺利,一方面离不开他找对了方法,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他之前在学习上的扎实功底。

    曾麟书对曾国藩的学习要求是“读不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读不完这本书,不读下一本书”“不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就绝不睡觉”。

    在这个过程中,曾国藩一字一句地去读、去理解、去背,遇到问题不会跨过去,一定要学会了才罢休,即使一开始他走得比别人慢,但是他的基础却比别人更牢固。

    也许这就是笨拙的优势吧,不投机取巧、不走捷径,踏踏实实地把每一步走好,如果没有之前那些知识量的积累,也不会有后来飞越性的进步。

    此外,这种笨拙不仅仅让曾国藩在知识方面有了足够的积累,还培养了他的超强的耐心以及吃苦的精神。

    这也和曾麟书的言传身教有关,之前俩人在考场上失败了那么多次都没有放弃,反而笨拙地坚持着。不论是科举之路,还是日后为官,曾国藩的一番作为其实都离不开这种“笨拙”的精神。

    相比曾国藩,洪秀全的抗压力就差了很多,他在第3次科举失败后生了一场大病,第4次考试失败后,他便走上了起义之路。

    之前有段时间我非常浮躁,写稿的时候总是想着要写快点,这样可以赚多点钱。所以每次都是匆匆找素材、匆匆写稿,然而基础不够牢固,每次都被拒。

    后来我才发现自己太着急了,连走都走不稳就想着冲刺了,于是戒掉浮躁,安安心心去研究别人是怎么写的。

    基础不扎实的时候是跑不起来的,遇到难点了,如果不想办法攻克它,那就永远会存在漏洞,即使勉强上路了,之后也还是会掉进同样的坑里。

    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3、距离:被人碾压、持续精进

    曾国藩顺利考上举人和进士之后,逐渐变得自信和傲慢起来。直到进入翰林院,他认识了一些真正读过书的人,看到他们的言行举止都颇有大家风范,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鄙俗。

    他发现自己除了考试教材之外根本没读过其他书,很多文人家里常见的书籍他都没见过。和别人聊天时,他的谈吐见识和行为举止都颇为粗俗,此时他再一次陷入了自卑。

    看过了更大的世界,见过更多比自己优秀的人,曾国藩对自己有了一个新认识。也是这时候,他立下了“不为圣人,便为禽兽”的目标,要求自己修正身上的缺点。

    后来他给自己立下12条做人的规矩和标准: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每天对着这些标准来检查和反省自己当天的行为。

    如果没有被翰林院那些优秀的人碾压,曾国藩也许会一直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傲慢无礼,自我欣赏和满足,根本没有机会成为“一代圣人”。

    鱼哥(水清亦有鱼)说,他在年薪五十万的时候有些满足了,而且那时候身边的朋友大多也是这个收入。这时候猫叔提醒他,要去接触一些年薪百万、千万的人。

    他说:“跟什么样的人玩,你也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时候鱼哥才意识到,自己应该去更大的世界看看。

    只有被人碾压,只有看到和别人的差距,才有进步的动力。

    如果你发现身边的人和你差不多,甚至比你差,不一定代表着你很优秀,或许是你应该去接触一些比自己优秀的人了,你还有很多进步空间,千万不要在半山腰就停下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传》听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tp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