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垒磊在《认知突围》里写过:“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看不到某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广义上来讲,认知也是一种智慧。 ”
本书《上行》大概就属于他对大众认知领域发起的又一次挑战,“上行”,顾名思义,即为向上进步的通道——虽然我们大多认为上行被锁死,社会生态固化——蔡垒磊却认为“上行”的艰难的确存在,但远未达到固化程度,只是我们缺少“确定性机会”,而在当下世界想要找对通道又需要很大的努力和冒险精神。
那么,既然上行通道依旧保持着它相对公平的普世机会,我们又该如何找到并使用它呢。这就是接下来这本书里要讲的事情。
“一个人的成长、上行,归根结底是一个通过提升自己的客观条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让生命自由度不断提升的过程。”
上行的目标并不是金钱至上,蔡垒磊与大多励志类读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上行”其实代表的更像一种对比性价比时选择最划算的生活方式,你当然可以利用它来充实自己并获取财富,这并不丢人,但更重要的是,让努力有所兑现,使付出有所回报,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也可以算作上行之人。
“修饰的东西,永远没有主体本身来得重要。”
我们常说有逃离舒适区这个概念,原因很简单,背离人性的东西通常都是有价值的,正所谓良药苦口,人们的反常与对抗天性毫无意外都是为了成功铺路。但换句话说,改变一下舒适区的定义,无论是夸大努力的正面意义,还是制造更多“竞争者”关系,让你的上行变得更加主动化,或许才是让自己更持久向上,也更符合人性的方式。
“很多年轻人的焦虑,在于看不到指数曲线,或者不相信在上行这件事上有指数曲线。”
满足有即时满足和延时满足,我们常常在谈及二者的区别时,会降低即时满足的可靠性,鼓励延时满足的话题正确。但何必呢,人的懒惰有时候就是天然生成的产物,我们可以尽量与之互相适应,以求达到平衡,实在没有必要做敌人。蔡垒磊在谈及年轻人焦虑时,分析到年轻人之所以容易放弃,很难坚持,原因也在于他们推导世界的方法有些想当然,当看到的只是一成不变,那自然就会懒下来。所以,劝人向上,一句“不会吧?”的反问,真不如多让年轻人看到点盼头,让其明白人类的上行曲线本就是有缓有急。带着点“功利性”上路,真的不可耻。
“情商指的是两种能力,一种是识别对方情绪的能力,另一种是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认知突围》里对情商定义为: 情商从广义上来说也是智商的一部分,它的高低并不以是否懂得做某些特定的事为依据,而是以是否达成预定目标为判断准则。 从该处考虑,蔡垒磊对情商更习惯于看作一种可衡量、可评判式的指标化数据,结合本书提到的两种能力的说法,那么情商之于人能力外显部分的重要一环也就呼之欲出了。情绪之所以重要,实在是我们处于社会当中,被人评价的次数远高于自我估量的次数,那么既然想在这个时刻存在数据互通的时代里过得好,学着做一个让人觉得靠谱的人,维护好自己的社交节点,增强自我影响力,也自然成为上行的重要步骤。
当然,在此言论泛泛,只是聊及书中极少数的部分,除此之外,蔡垒磊也提到有市场趋势、通道优势、正确选择、个人创业等话题。但总结来说,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是在个人塑造还是团队竞争的方面,增加“上行”成功率唯二离不开的就是眼光和努力两件事。
努力自不用提,而在眼光一方面,正如作者所倡导的突破认知,年轻人在奋斗路上所经历的成功也好、困境也罢、亦或是面临着的种种选择题,无一例外都需要一种敏锐的判断力在支持你在当下所付出的汗水。什么时候可以单干?用什么姿势去拓展赚钱技能?投资的正确方式等等。作者抛出的干货问题,指向的都是高出努力本身的战略眼光。与此同时,蔡垒磊又提醒读者们,“上行”有时候就是就是孤独而“反人性”的。
“我的答案可能令你失望,那就是永远都不够。”
让“终生上行”成为一种习惯化的姿态,跨过前期的不舒适,利用后来的有所得,来降低痛苦,继而获得幸福感。这种良性化的体验,算得上作者的本心之谈了,我们并不是鼓励“奋斗最光荣”这件事,但于任何个体而言,都会有面对生活残酷的真相而真正意识到“努力晚了”的可能。那么将眼光看得更远一些,提前做好准备,这或许也是身为普通人,安身立命的方式之一吧。
网友评论